百牛图歌

· 舒頔
繄谁画此百牛图?绢素淋漓悬雨壁。摩挲细认角头奇,无乃戴嵩留宦墨。 牧童骑策过前村,春树阴阴春草碧。云收雾敛山花明,远近巅崖翠光湿。 平湖断岸水浅深,皱縠粼粼如展席。犊眠草间牛不乳,饥齧青刍砺苍石。 或饮或浴云满身,物我相忘祇自得。横斜体态百头殊,牧竖笼雏戏阡陌。 有时背上颠倒骑,细雨斜阳横短笛。时平放尔桃林中,布谷催耕苦相迫。 呜呼比年兵革弥天下,千畦万陇生荆棘。只今农父把锄梨,处处开耕皆尔力。 斗米三钱户不扃,四海苍生无菜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 绢素:指绘画用的白绢。
  • 淋漓:形容湿透的样子。
  • 摩挲 (mā sā):用手轻轻抚摸。
  • 角头:牛角尖端。
  • 戴嵩: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牛。
  • 宦墨:指官宦人家的墨迹,这里指戴嵩的画作。
  • 牧童:放牛的孩童。
  • :鞭子。
  • 阴阴:形容树木茂密,遮蔽成荫。
  • 断岸:断崖边。
  • 皱縠 (hú):形容水面波纹。
  • (dú):小牛。
  • 不乳:不哺乳。
  • (niè):咬。
  • 青刍:青草。
  • (lì):磨。
  • 苍石:青石。
  • (zhǐ):只。
  • 横斜:形容牛的姿态各异。
  • 体态:身体的姿态。
  • :不同。
  • 牧竖:牧童。
  • 笼雏:带着小鸡。
  • 阡陌:田间小路。
  • 颠倒骑:倒着骑。
  • 时平:太平时期。
  • 放尔:放牧你们。
  • 桃林:地名,传说中放牛的地方。
  • 布谷:布谷鸟,常在春天鸣叫,催促农事。
  • 呜呼:叹词,表示悲伤或感叹。
  • 比年:连年。
  • 兵革:战争。
  • :遍布。
  • (qí):田地的划分单位。
  • 万垅:无数的田地。
  • 荆棘:带刺的植物,比喻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 农父:农夫。
  • 把锄梨:拿着锄头和犁。
  • 开耕:开始耕作。
  • 斗米:一斗米,古代计量单位。
  • 三钱:很少的钱。
  • 户不扃 (jiōng):门户不关,形容社会安定。
  • 四海:全国各地。
  • 苍生:百姓。
  • 无菜色:没有饥饿的面色,形容生活富足。

翻译

是谁画了这幅百牛图?白绢上的画作悬挂在雨中的墙壁上,湿漉漉的。我轻轻抚摸着,仔细辨认着牛角尖端的奇特之处,这难道不是戴嵩留下的官宦墨迹吗?

牧童骑着鞭子经过前村,春天的树木茂密,春草碧绿。云雾散去,山花明亮,远近的山峰都沾满了翠绿的光泽。

断崖边的水面深浅不一,波纹粼粼,就像展开的席子。小牛在草地上睡觉,母牛不哺乳,饥饿地咬着青草,磨着青石。

有的牛喝水,有的牛洗澡,身上沾满了云雾,它们忘记了自我,只是自在地享受。牛的姿态各异,牧童带着小鸡在田间小路上嬉戏。

有时候牧童倒着骑在牛背上,细雨斜阳中,横吹短笛。太平时期,你们被放牧在桃林中,布谷鸟的叫声催促着耕作。

唉,连年战争遍布天下,千畦万垅都长满了荆棘。现在农夫们拿着锄头和犁,到处开垦都是他们的努力。

一斗米只要三钱,门户不关,四海百姓都面无饥饿之色。

赏析

这首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百牛图,通过对牛的姿态、牧童的嬉戏以及田园风光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诗中不仅赞美了戴嵩的画技,也反映了时局的变迁,从战乱的荒凉到和平的富足,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农耕生活的赞美。通过对牛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物我两忘、自在自得的生活哲学,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舒頔

元明间徽州绩溪人,字道原,号贞素。幼有志操,嗜学好义。淹贯诸史,长于诗文,尤善篆隶。顺帝至元中辟为池阳教谕。调京口丹徒校官,升台州路学正。入明,屡召不出。晚年结庐,名贞素斋,训课子孙。有《贞素斋集》。 ► 1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