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白乐天哭崔儿二篇怆然寄赠

吟君苦调我沾缨,能使无情尽有情。 四望车中心未释,千秋亭下赋初成。 庭梧已有栖雏处,池鹤今无子和声。 从此期君比琼树,一枝吹折一枝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沾缨:泪水沾湿了冠缨,指哭泣。
  • 无情:指原本无感情的事物。
  • 四望车:四面有窗户的车,这里可能指灵车。
  • 心未释:心情未能释怀。
  • 千秋亭:亭名,可能指墓地附近的亭子。
  • :诗赋。
  • 庭梧:庭院中的梧桐树。
  • 栖雏处:小鸟栖息的地方。
  • 池鹤:池边的鹤。
  • 子和声:小鹤的叫声。
  • 琼树:传说中的仙树,比喻美好的事物。

翻译

吟诵着白乐天哀悼崔儿的诗篇,我泪流满面,能让原本无感情的事物也充满了情感。四面有窗户的车中,我的心情依旧无法释怀,在千秋亭下,我的诗赋刚刚完成。庭院中的梧桐树已经有了小鸟栖息的地方,而池边的鹤如今却没有了小鹤的叫声。从此以后,我希望你像琼树一样,即使一枝被吹折,另一枝又会生长出来。

赏析

这首作品是刘禹锡对白居易(白乐天)哀悼崔儿的诗篇的回应,表达了对友人丧子之痛的深切同情。诗中,“吟君苦调我沾缨”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读到白居易诗作时的悲痛之情。后文通过对“四望车”、“千秋亭”等意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哀伤的氛围。最后,诗人以“琼树”为喻,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从悲痛中恢复,生活能如琼树般生生不息。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卓越的诗才。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