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曲江集作

圣言贵忠恕,至道重观身。 法在何所恨,色相斯为仁。 良时难久恃,阴谪岂无因。 寂寞韶阳庙,魂归不见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忠恕:忠诚与宽恕,儒家伦理的重要原则。
  • 至道:最高的道德或真理。
  • 观身:反省自身,自我审视。
  • 色相:外在的表象或形态。
  • 阴谪:暗中的惩罚或责备。
  • 韶阳庙:指张九龄的祠庙,张九龄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韶州刺史,故称韶阳。

翻译

圣人的教诲重视忠诚与宽恕,最高的道德在于自我反省。 法律的存在有何可恨之处,外在的表象也是仁爱的一种体现。 美好的时光难以长久依赖,暗中的惩罚难道没有原因吗? 在寂寞的韶阳庙中,张九龄的灵魂归来,却不见人影。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对张九龄的怀念之作,通过对“忠恕”、“至道”、“观身”等儒家伦理的赞美,表达了对张九龄高尚品德的敬仰。诗中“色相斯为仁”一句,巧妙地将外在的表象与内在的仁爱相结合,体现了作者对张九龄人格魅力的深刻理解。末句“魂归不见人”,以韶阳庙的寂寞景象,抒发了对张九龄逝去后的无尽怀念与哀思。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