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
释子道成神气闲,住持曾上清凉山。
晴空礼拜见真像,金毛五髻卿云间。
西游长安隶僧籍,本寺门前曲江碧。
松间白月照宝书,竹下香泉洒瑶席。
前时学得经论成,奔驰象马开禅扃。
高筵谈柄一麾拂,讲下门徒如醉醒。
旧闻南方多长老,次第来入荆门道。
荆州本自重弥天,南朝塔庙犹依然。
宴坐东阳枯树下,经行居止故台边。
忽忆遗民社中客,为我衡阳驻飞锡。
讲罢同寻相鹤经,闲来共蜡登山屐。
一旦扬眉望沃州,自言王谢许同游。
凭将杂拟三十首,寄与江南汤慧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释子:指僧人。
- 道成:修行有成。
- 神气闲:神态安详。
- 住持:寺庙的主持。
- 清凉山:佛教圣地,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 金毛五髻:形容佛像的庄严。
- 卿云:祥云。
- 隶僧籍:登记为僧人。
- 曲江: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 宝书:珍贵的书籍,此处指佛经。
- 香泉:香甜的泉水。
- 瑶席:华美的席子。
- 经论:佛教的经典和论述。
- 禅扃:禅门,指佛教的修行场所。
- 谈柄:谈话的工具,此处指讲经时的法器。
- 麾拂:挥动拂尘。
- 荆门道:荆州的道路。
- 弥天:极大的罪过,此处指佛教的重要。
- 塔庙:佛塔和寺庙。
- 宴坐:安坐。
- 东阳:地名,位于今浙江省金华市。
- 枯树:指禅宗的象征,表示静坐修行。
- 经行:佛教徒的修行方式之一,指绕行佛塔或寺庙。
- 故台:旧时的台基。
- 遗民:指隐居的人。
- 社中客:指隐居的友人。
- 飞锡:僧人游方时所持的锡杖。
- 相鹤经:关于鹤的经书。
- 登山屐:登山时穿的鞋。
- 沃州: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 王谢:指王羲之和谢安,两位东晋时期的著名文人。
- 杂拟:杂诗。
- 汤慧休: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翻译
僧人修行有成,神态安详,曾住持在清凉山上的寺庙。 在晴朗的天空下礼拜,见到庄严的佛像,金色的毛发和五髻在祥云间闪耀。 他西游至长安,登记为僧人,本寺门前是碧绿的曲江。 松树间的白月光照耀着珍贵的佛经,竹林下的香泉洒在华美的席子上。 前些时候学成了佛教的经典和论述,奔驰如象马般开启了禅门。 在高高的讲坛上,他挥动拂尘,讲坛下的门徒们如醉如醒。 旧时听说南方有许多高僧,他们依次来到荆州的道路上。 荆州本就重视佛教,南朝的佛塔和寺庙依然存在。 在东阳的枯树下安坐,绕行在旧时的台基边。 忽然想起隐居的友人,为我停留在衡阳,手持飞锡。 讲经结束后一同寻找关于鹤的经书,闲暇时一起擦亮登山的鞋子。 一旦扬起眉毛望向沃州,自言自语说王羲之和谢安也同意同游。 凭借这三十首杂诗,寄给江南的汤慧休。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送别僧人仲剬东游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生活和佛教的庄严景象。通过对比僧人在清凉山和长安的生活,展现了僧人对佛教的虔诚和修行的成果。诗中还表达了对南方高僧的敬仰和对荆州佛教文化的赞美。最后,诗人通过回忆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旅行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