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义里舍冬暮自贻

· 郑谷
幽居不称在长安,沟浅浮春岸雪残。 板屋渐移方带野,水车新入夜添寒。 名如有分终须立,道若离心岂易宽。 满眼尘埃驰骛去,独寻烟竹剪渔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宣义里:唐代长安城内的一个里坊。
  • :住所。
  • 冬暮:冬天的傍晚。
  • 自贻:自赠,自己写诗留念。
  • 幽居:隐居。
  • 不称:不适合。
  • 长安:唐朝的都城,今陕西西安。
  • 沟浅:指水沟不深。
  • 浮春:春天的气息。
  • 岸雪残:岸边的雪已经残破不全。
  • 板屋:用木板搭建的简陋房屋。
  • 带野:带有野外的自然气息。
  • 水车:古代用来提水的工具。
  • 新入:新近开始使用。
  • 夜添寒:夜晚更加寒冷。
  • 名如有分:如果名声有所归属。
  • 终须立:终究需要确立。
  • 道若离心:如果道路与内心相背离。
  • 岂易宽:怎能轻易放宽。
  • 满眼尘埃:眼前充满了尘土。
  • 驰骛去:急速离去。
  • 烟竹:烟雾缭绕的竹林。
  • 剪渔竿:修剪渔竿,准备钓鱼。

翻译

隐居在这里,总觉得不适合长安的繁华,春天的气息在浅浅的水沟中浮动,岸边的雪已经残破。 简陋的木屋渐渐显露出野外的自然气息,新近开始使用的水车在夜晚增添了寒意。 如果名声有所归属,终究需要确立,如果道路与内心相背离,怎能轻易放宽。 眼前充满了尘土,急速离去,独自寻找烟雾缭绕的竹林,修剪渔竿准备钓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宣义里隐居的生活感受。诗中,“幽居不称在长安”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与繁华都市不相称的感慨。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沟浅浮春岸雪残”、“板屋渐移方带野”,进一步以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结尾的“满眼尘埃驰骛去,独寻烟竹剪渔竿”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清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郑谷

郑谷

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 3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