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五首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含沙射人影:比喻暗中诽谤或陷害人。
  • 巧言:花言巧语。
  • :构,构成,陷害。
  • 掇蜂:拾取蜜蜂,比喻挑拨离间。
  • 掩鼻:遮掩鼻子,比喻暗中陷害。
  • 弘恭:人名,此处指代陷害他人的行为。
  • 萧望:人名,此处指被陷害的对象。
  • 赵高:秦朝宦官,曾陷害李斯。
  • 李斯:秦朝政治家,被赵高陷害而死。
  • :欺骗。
  • 刑辟:法律惩罚。
  • 神祗:神灵。

翻译

暗中诽谤陷害他人,虽然被陷害者不知情,但这种行为令人病态。 花言巧语陷害他人,即使至死,人们也不会怀疑其真实性。 挑拨离间导致亲人相杀,暗中陷害宠爱的人。 弘恭陷害萧望,赵高阴谋害死李斯。 阴德必然得到回报,阴祸也不会无故降临。 人间的事情虽然可以欺骗,但天道终究难以欺瞒。 在明处有法律的惩罚,在暗处有神灵的监察。 如果侥幸免于惩罚,也不要暗自窃喜,因为鬼神终将给予惩罚。

赏析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深刻揭示了人世间的阴谋诡计和天道的公正无私。通过历史典故,诗人警示人们,无论多么巧妙的陷害和欺骗,最终都逃不过天道的制裁。诗中“含沙射人影”、“巧言搆人罪”等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阴险小人的行径,而“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则强调了因果报应的必然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定信念。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