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旧写真图

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 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写貌:画像。
  • 丹青:绘画用的颜料,这里指绘画。
  • 衰悴:衰老憔悴。
  • 江城:江边的城市,这里指白居易当时所在的江州。
  • 岂比:哪里比得上。
  • 仪形:容貌,形象。
  • :忘记。
  • 羲和:古代神话中驾驭日车的神,这里指时间。
  • 鞭日走:比喻时间迅速流逝。
  • 形骸:身体。
  • 凌烟阁:唐代宫中的一座楼阁,唐太宗曾在此绘制功臣像,以示纪念。
  • 画功名:在凌烟阁上绘制自己的画像,象征功名成就。

翻译

我曾在三十六岁时,让人将我的容貌绘成画。 如今我四十六岁,衰老憔悴地躺在江城。 哪里比得上十年前的我,未曾经历众苦的磨难。 再看那旧时的画像,已不复当年的风采。 我的形影默默相对,仿佛弟弟面对老兄。 如果让他人见到,怎能不忘却我的一生。 羲和驾驭着日车疾驰,时间不为我稍作停留。 我的身体随着日月流转,衰老又有何可惊。 遗憾的是,我未能像功臣那样,在凌烟阁上留下我的画像。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自己人生阶段的回顾与感慨。诗中,他通过对比三十六岁时的画像和四十六岁时的现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无奈与哀愁。诗末的“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则透露出对未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遗憾。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