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是言制琴之材,以丝桐制琴。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时,又悠远沧桑之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琴声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声,故知音稀少。
“玉徽光彩减,朱弦尘土生。”
玉徽、朱弦,此处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尽,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层灰土。早已经没有人去弹奏她们了。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古以下,圣乐多废。遗音泠泠则言其尚有传承。
“不辞为君弹”者,琴为礼器,不可轻率,不可妄作。
“纵弹人不听”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识亦不好。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释其原因,都是因为羌笛秦筝这些俗乐也。
注释
丝桐:琴以桐木为材料,以丝线为弦。
人:一作日。
羌笛:古羌人所造的管乐器。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秦筝:传为秦蒙恬所造的弦乐器。羌笛、秦筝是当时流行的俗乐。
序
白居易的《废琴》是寄寓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琴诗。
唐代音乐因汉族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之融合,并吸收了外来音乐,而产生了空前的繁荣。琴音的单调,加上琴家的保守,乃造成了琴的被冷落。唐代诗人乃常藉由琴象征淳朴之古风,抒发对也俗的感慨。这首诗开始四句说到以丝弦与桐木制成的琴,保存着古代的音声,淡而无味,不为今人所所赏。”于徽〃四句写古琴久被弃,以致玉徽暗淡,朱弦蒙尘,但音声如旧。末二句谓世人爱好筝笛,致使古古琴被庆弃。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内的古琴音乐仍显生气盎然。他们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来坚持正声,使人能听正声,喜欢雅音。
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势来寓意自己在这个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视听,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学的人才“光彩减”,“尘土生”。
赏析
废琴之所以作废,是因为羌笛与秦筝的缘故。或者说,是因为主人另有所爱,喜欢上了羌笛与秦筝,所以造成了对琴的冷落,乃至废弃不用。
从诗中不难看出,废琴自己本身有着光荣的历史,“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但为什么被冷落了呢?原来是“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是废琴一直在吟诵着自己的古声,以至于和当下的人情世故及流行的韵律脱了节拍,使主人废置不用,废琴自己也是“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了。
废琴努力争取过主人,“不辞为君弹”。但结果呢?“纵弹人不听”。主人不听的原因恰恰是废琴的“中有太古声”,这“太古声”怎能和“羌笛与秦筝”的华丽相比呢?
不可否认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规律,更不可否认废琴的“太古声”向“羌笛与秦筝”的发展是生产力的提高,当然,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自然会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说,废琴的境遇倒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健康发展,还是需要“太古声”的。一个人的骨气,一个民族的气节,一个国家的优良传统不会随着“不称今人情”而把这些“太古声”冷落和抛弃。因为这些大智慧的人们知道:这些“太古声”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灵魂的东西又岂是“羌笛与秦筝”这些华丽之物能比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丝桐:指琴。古代的琴用桐木制成,练丝为弦,故称。
- 太古:远古,上古。
- 玉徽:古琴上的玉饰。徽,系琴弦的绳。
- 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
- 泠泠(líng):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翻译
丝和桐制作成了琴,琴中蕴含着上古的声音。古老的声音质朴恬淡没有味道,不符合现在人们的情致。玉制的徽标光彩已经磨灭,红色的琴弦上也积满了尘土。被废弃已经很久了,遗留的声音还依然清越悠扬。不推辞愿意为你弹奏,纵然弹奏了人们也不聆听。是什么让它变成这样呢,是羌笛和秦筝。
赏析
这首诗围绕“废琴”展开,先是描述琴的古老声音与当下人们情致不合,因而被废弃,琴上都已积满尘土,但遗音仍清越。接着表明诗人虽愿弹奏,却无人欣赏。最后道出致使琴被冷落的原因是羌笛和秦筝等更为时兴的乐器。诗中既表达了对古雅之音被忽视的遗憾,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变迁对文化现象的影响。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传统美好事物渐被遗忘的一丝无奈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