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元子步天歌太微宫

上元太微宫,昭昭列象布苍穹。端门只是门之中,左右执法门西东。 门左皂衣一谒者,以次即是乌三公。三黑九卿公背傍,五黑诸侯卿后行。 四个门西主轩屏,五帝内坐于中正。幸臣太子并从官,乌列帝后从东定。 郎将虎贲居左右,常陈郎位居其后。常陈七星不相误,郎位陈东一十五。 两面宫垣十星布,左右执法是其数。宫外明堂布政宫,三个灵台候云雨。 少微四星西南隅,长垣䨥䨥微西居。北门西外接三台,与垣相对无兵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丹元子步天歌:丹元子是王希明的道号,步天歌是他的作品名,描述天文星象。
  • 太微宫: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位于北斗七星附近。
  • 昭昭:明亮的样子。
  • 列象:排列的星象。
  • 苍穹:天空。
  • 端门:太微宫的正门。
  • 左右执法:星官名,象征左右执法的官员。
  • 皂衣:黑色衣服,这里指星官。
  • 谒者:古代官名,负责传达命令。
  • 乌三公:星官名,象征三公(古代高级官员)。
  •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
  • 诸侯:古代分封的诸侯王。
  • 主轩屏:星官名,象征皇帝的屏风。
  • 五帝内坐:星官名,象征五方帝王的座位。
  • 幸臣:宠臣。
  • 太子:皇帝的儿子,即皇太子。
  • 从官:随从官员。
  • 乌列:星官名,象征排列的官员。
  • 帝后:皇帝和皇后。
  • 从东定:从东方定位。
  • 郎将: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
  • 虎贲: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警卫。
  • 常陈:星官名,象征常设的阵列。
  • 郎位:星官名,象征郎官的位置。
  • 宫垣:宫墙。
  • 明堂: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 布政宫:星官名,象征发布政令的地方。
  • 灵台:星官名,象征观测天象的高台。
  • 少微:星官名,位于太微宫西南。
  • 长垣:星官名,象征长长的城墙。
  • 䨥䨥:双双,成对。
  • 北门:太微宫的北门。
  • 三台:星官名,象征三层台阶。

翻译

上元节的太微宫,明亮地排列着星象在天空中。端门只是宫中的一个门,左右执法分别位于门的西东两侧。门左边有一个穿黑色衣服的谒者,接下来是乌三公。三个黑色的星象代表九卿,三公的背后,五个黑色的星象代表诸侯,卿的后方。四个门西边是主轩屏,五帝内坐位于中央。宠臣、太子和随从官员,乌列在帝后之后,从东方定位。郎将和虎贲位于左右,常陈星官位于他们之后。常陈七星不会错位,郎位星官位于陈星的东边,一共十五个。两面宫墙上有十颗星,左右执法是它们的数量。宫外是明堂布政宫,三个灵台等待云雨。少微四星位于西南角,长垣双双微微位于西边。北门西外连接三台,与宫墙相对,没有兵灾。

赏析

这首作品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唐代天文学家王希明眼中的太微宫星象布局。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具体的星官名称,展现了古代天文学的丰富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不仅描绘了星官的位置和象征意义,还融入了古代政治和宫廷文化的元素,如执法、九卿、诸侯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文学的重视以及天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整体上,这首诗既是对天文现象的描述,也是对古代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

王希明

唐时人,号丹元子,又号青罗山布衣。玄宗开元年间以方技为内供奉,待诏翰林。尝奉命编《太乙金镜式经》。又撰《丹元子步天歌》一卷。该书七言,有韵,系我国古代以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星官之天文学重要著作。首创将整个天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天区。每区包含若干星官、数量、位置。 ► 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