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五首

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 君出臣奉行,谓之握金镜。 由兹六气顺,以遂万物性。 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 周汉德下衰,王风始不竞。 又从斩晁错,诸侯益强盛。 百里不同禁,四时自为政。 盛夏兴土功,方春剿人命。 谁能救其失,待君佐邦柄。 峨峨象魏门,悬法彝伦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常令:固定的政令。
  • 握金镜:比喻掌握政权的清明和重要性。
  • 六气:指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
  • 万物性:万物的自然本性。
  • 王风:指国家的风气或政治风尚。
  • 斩晁错:指汉景帝时期,为了平息七国之乱,斩杀晁错的事件。
  • 邦柄:国家的权力。
  • 象魏门:古代宫门名,此处指代朝廷。
  • 悬法:公布法律。
  • 彝伦:常理,常规。

翻译

一年中有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政令。 君王发布命令,臣子们执行,这被称为掌握着金镜般的政权。 由于这样的政令,使得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顺畅,从而顺应了万物的自然本性。 如果时令一旦反常,百姓就会遭受疾病和苦难。 周朝和汉朝的德政逐渐衰落,国家的风气开始不振。 又因为斩杀了晁错,诸侯们变得更加强盛。 百里之内各有不同的禁令,四季各自为政。 盛夏时节大兴土木,春天却剥夺人的生命。 谁能纠正这些错误,只有等待您来掌握国家的权力。 高高的象魏门,悬挂着法律,维护着常规和秩序。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对比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政令,指出政令的合理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诗中,“握金镜”形象地表达了政权的清明与重要,而“斩晁错”则是对历史事件的引用,用以说明政治决策的失误会导致国家风气的衰败和地方势力的增强。最后,诗人期待有明智的领导者能够纠正错误,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和法律的尊严。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白居易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