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道场永欢上人就郡见访善说维摩经临别请诗因以此赠

五夏登坛内殿师,水为心地玉为仪。 正传金粟如来偈,何用钱唐太守诗。 苦海出来应有路,灵山别后可无期。 他生莫忘今朝会,虚白亭中法乐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五夏:指五年的夏季,这里可能指永欢上人在内殿担任师职的时间。
  • 金粟如来:指维摩诘,佛教中的一位菩萨,以其智慧和辩才著称。
  • 钱唐:即钱塘,今杭州,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
  • 苦海:佛教用语,比喻烦恼和苦难的世界。
  • 灵山:佛教圣地,指佛陀讲经的地方。
  • 虚白亭:可能是白居易所在地的亭子名。
  • 法乐:指佛教的法会或法事中的音乐,也泛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带来的快乐。

翻译

五年的夏日,你在内殿担任师职,心如止水,仪态如玉。 你正传扬金粟如来的偈语,何需我这钱塘太守的诗篇。 从苦海中出来,应该有一条道路;离开灵山之后,或许再无相会之日。 来世不要忘记今天的相会,在虚白亭中聆听佛法音乐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赠给来访的永欢上人的,表达了对上人修行境界的赞赏和对佛法教义的尊重。诗中,“五夏登坛内殿师”描绘了上人的身份和经历,“水为心地玉为仪”则形象地比喻了上人的内心和外表。后两句提到金粟如来的偈语,表明上人传法的正统性和重要性,而“苦海出来应有路”则寓意着佛法能指引人脱离苦难。最后,白居易希望上人不要忘记这次相会,体现了对这次交流的珍视和对未来再次相会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