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西山诸佛刹效初盛体为排律十首

寺古传回向,园空认给孤。 飞轩临广莫,叠阁到虚无。 白玉中天甃,黄金大地铺。 千僧翻般若,七佛證毗卢。 默坐超人境,高凭豁帝都。 东西凌泰华,南北控燕吴。 阿閦灵光现,婆娑圣教敷。 幽明穷六道,神鬼彻三途。 岭欲腾丹鹫,碑疑下赤乌。 香林狮子伏,法驾象王扶。 净业依兰桂,空心会苾刍。 沈檀霏贝叶,茗荈浥雕胡。 板屋双扉静,绳床一袖枯。 玄谈披沆瀣,妙义发醍醐。 支遁神偏王,周颙兴未孤。 无烦畏昏黑,绝顶上浮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夏:佛教用语,指僧人在夏季进行的修行活动。
  • 西山:地名,可能指某地的西山。
  • 诸佛刹:指众多佛寺。
  • 效初盛体:模仿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诗体风格。
  • 排律:一种诗体,通常由八句或更多句组成,每两句押韵。
  • 回向:佛教用语,指向众生施予功德。
  • 给孤:指施舍给孤独的人。
  • 飞轩:高大的楼阁。
  • 广莫:广阔无垠。
  • 虚无:空无一物。
  • 中天甃:指天空中的玉石铺砌。
  • 般若:佛教用语,智慧之意。
  • 毗卢:佛教中的佛名,指毗卢遮那佛。
  • 阿閦(chù):佛教中的佛名,指不动佛。
  • 婆娑:佛教用语,指世界。
  • 六道:佛教中的六种轮回状态。
  • 三途:佛教中的三种苦难途径。
  • 丹鹫:红色的鹫鸟,象征佛教的神圣。
  • 赤乌: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 香林:指佛寺周围的树林。
  • 法驾:指佛的座驾。
  • 净业:佛教用语,指清净的修行。
  • 空心:佛教用语,指心无杂念。
  • 沈檀:沉香和檀香,均为香料。
  • 茗荈(míng chuǎn):茶和荈草,荈草是一种植物。
  • 雕胡:雕刻的葫芦。
  • 板屋:用木板搭建的房屋。
  • 绳床:用绳子编织的床。
  • 沆瀣(hàng xiè):指清新的空气。
  • 醍醐:佛教用语,指最高的智慧。
  • 支遁:东晋时期的高僧。
  • 周颙: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 浮图:指佛塔。

翻译

在古老的寺庙中,传说中回向众生的行为,园中的空旷见证了给孤独者的施舍。 高大的楼阁临近广阔无垠,层层叠叠的阁楼似乎延伸至虚无之中。 天空中的玉石铺砌,大地上的黄金铺设。 千名僧人翻阅智慧之书,七位佛共同印证毗卢佛法。 静默地坐着超越人间境界,高高地俯瞰着帝都。 东西方向超越泰山和华山,南北控制着燕地和吴地。 不动佛的灵光显现,圣教在世界中展开。 探索幽明之间的六道轮回,神鬼穿越三途苦难。 山岭仿佛要腾飞的红鹫,碑文疑似降下的吉祥赤乌。 香林中的狮子安详,佛的座驾由象王扶持。 清净的修行依托于兰桂,心无杂念地领悟佛法。 沉香和檀香的香气弥漫在贝叶上,茶和荈草浸泡在雕刻的葫芦中。 木板搭建的房屋静谧,绳子编织的床铺简朴。 玄妙的谈论在清新的空气中展开,妙义如同最高的智慧被揭示。 支遁的精神非常旺盛,周颙的兴致未曾孤单。 无需畏惧黑暗,绝顶之上是佛塔。

赏析

这首作品以西山诸佛刹为背景,通过丰富的佛教意象和精致的语言,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庄严。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佛教术语和典故,如“回向”、“般若”、“毗卢”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佛教修养。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佛教元素相结合,如“飞轩临广莫”、“白玉中天甃”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宗教氛围。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典雅,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胡应麟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