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海和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海水何茫茫。齐州九点渺空阔,东西日月悬扶桑。
扶桑宫阙连蓬莱,白虹照耀中天台。六鳌赑屃负圆峤,群帝百千亿万纷纷跨鹤游崔嵬。
峨岢大舶走徐市,安期一去无时回。我笑秦王乏灵骨,人言汉武非仙才。
登高丘,望远海,海水茫茫接天回,使我极目心悠哉。
心悠哉,以彷徨。何来龙伯人,濯足临扶桑。一钓连六鳌,揽之不盈筐。
煮鳌为臛充余粮,鳌骨如山今已霜。我醉欲卧黄金床,呼吸灵和挟三光。
睥聣汉武嗤秦皇,周行八极还大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扶桑(fú sāng):古代传说中的神树,代表东方国家。
- 蓬莱(péng lái):神话中的仙境。
- 白虹:白色的彩虹。
- 赑屃(bì xì):传说中的神兽,形似龟、蛇、鳖。
- 圆峤(yuán qiáo):高大的山峰。
- 群帝:众多的帝王。
- 跨鹤:骑在仙鹤上。
- 崔嵬(cuī wéi):高大险峻的样子。
- 峨岢(é kě):高大险峻的样子。
- 大舶(bó):大船。
- 徐市(xú shì):缓慢的速度。
- 安期(ān qī):安逸的时光。
- 秦王:指秦始皇。
- 灵骨:有灵性的骨头。
- 汉武:指汉武帝。
- 仙才:具备仙人的才能。
- 龙伯:传说中的神龙。
- 扶桑:古代传说中的神树,代表东方国家。
- 六鳌:传说中的神兽,形似龟、蛇、鳖。
- 臛(huò):一种烹饪方法,类似炖。
- 灵和:神秘的气息。
- 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辉。
- 睥聣(bì lì):斜眼看。
- 周行八极:环游天地八方。
翻译
登上高高的丘陵,眺望遥远的大海,海水一望无际。在齐州,九点苍茫的天空中,东西方的太阳和月亮悬挂在扶桑之间。扶桑的宫殿连着蓬莱,白色的彩虹照耀在中天台上。高大险峻的圆峤上,六鳌神兽背负着圆峤,众多帝王亿万纷纷跨骑仙鹤在险峻之地游荡。
高大险峻的峨岢山峰上,大船缓缓驶向徐市,安逸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我笑着说秦始皇缺乏有灵性的骨头,人们说汉武帝并非具备仙人才能。
登上高高的丘陵,眺望遥远的大海,海水茫茫连接天际,让我极目远眺心情悠闲。心情悠闲,却有些彷徨。忽然出现了神龙,濯足来到扶桑。一下子就钓到了六鳌神兽,却揽之不满筐。
将六鳌神兽烹煮成美味,作为余粮,六鳌的骨头如山般巨大已经结霜。我醉意盎然,想要躺在黄金床上,呼吸着神秘的气息,怀抱着日、月、星的光辉。
斜眼看着汉武帝嘲笑秦始皇,周游八方最终回到大荒之地。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神秘世界的向往和幻想。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元素,描绘了扶桑、蓬莱、白虹等神话景观,展现了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熟悉和想象力。通过描绘神话中的神兽、神树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奇幻世界的向往和憧憬,展现了诗人对于超凡世界的渴望和追求。整首诗意境优美,气势恢宏,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胡应麟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4032篇诗文
胡应麟的其他作品
- 《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二十七 制芰轩 》 —— [ 明 ] 胡应麟
- 《 效阴铿安乐宫体十首甘泉宫 》 —— [ 明 ] 胡应麟
- 《 王囧伯至武林以汇辑武侯全书见贻卒业赋 》 —— [ 明 ] 胡应麟
- 《 题艺苑五游册琴 》 —— [ 明 ] 胡应麟
- 《 出塞曲十六首 》 —— [ 明 ] 胡应麟
- 《 同王行父集惟寅斋头得来字 》 —— [ 明 ] 胡应麟
- 《 中泠馆为楚宗侯仲和作 》 —— [ 明 ] 胡应麟
- 《 采莲曲四首 》 —— [ 明 ] 胡应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