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搔首:挠头,形容思索或不耐烦的样子。
- 渺茫:模糊不清,难以捉摸。
- 胡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 鼓吹:古代的一种军乐,用以激励士气。
- 哀壑:深邃的山谷,常用来形容荒凉或险峻之地。
- 旌旗:旗帜的总称,常用来指代军队或官方的标志。
- 飐:风吹动。
- 大荒:广阔无垠的荒野。
- 息甲:卸下盔甲,指停止战斗或休息。
- 都尉府:古代官职名,都尉的官邸。
- 飞刍:快速传递的军粮。
- 度支章:古代负责财政的官员所用的印章。
- 投杯:放下酒杯,表示决断或决心。
- 长缨:长绳,古代用来系马或作为装饰。
- 请未央:请求未尽,意指请求继续战斗或执行任务。
翻译
挠头狂吟,打破迷茫的思绪,坐在云色之中,依靠着胡床。风回旋,鼓吹声填满了哀伤的山谷,日光照耀,旌旗在广阔的荒野上飘扬。卸下盔甲,在都尉府中悠闲地度过白昼,快速传递的军粮已经填满了度支的文书。不要轻视北望时放下酒杯的决心,使者带着长绳请求继续未尽的任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世贞与高司农赵宪使共游崆峒山的情景,通过“搔首狂吟”、“坐当云色”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心境。诗中“风回鼓吹”、“日拥旌旗”等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象与军旅生活的交织,体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注。结尾的“毋轻北望投杯意,使者长缨请未央”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坚定的报国之志。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展现了明代士人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