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中和常景元韵

· 贝琼
野老何知近上台,高堂夜坐曙钟催。 采珠沧海元无价,怀璞荆山信有材。 三月龙门须快跃,五更鱼钥未曾开。 却思年少多英气,也赴槐花此地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采珠沧海:比喻寻求珍宝或人才,这里指寻求有才能的人。
  • 怀璞荆山:怀抱未雕琢的玉石,比喻怀有才华而未被发现的人。
  • 龙门: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被录取称为“登龙门”。
  • 鱼钥:古代城门或宫门的锁钥,这里指考试的大门。

翻译

我这个乡野老人哪里懂得接近高位的道理,只是坐在高高的堂上,听着黎明的钟声催促着天亮。 在广阔的沧海中寻找珍珠,原本就是无价的;在荆山中怀抱着未经雕琢的玉石,确实有着宝贵的材料。 三月的时候,龙门需要快速跃过,但五更时分,考试的大门还未曾开启。 回想年轻时充满英气的自己,也曾来到这个地方参加科举考试。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乡野老人对科举考试的回忆,表达了对才华和机遇的思考。诗中“采珠沧海”和“怀璞荆山”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寻求人才和怀才不遇的情景。后两句则通过对龙门和鱼钥的描写,反映了科举考试的艰难和机遇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的深刻见解。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