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秋江渔艇图

· 贝琼
朝渔江之南,暮渔江之北。朝暮清江边,公侯不相识。 西塞山前秋日微,沧波浩荡钓船归。老髯何来一相就,铁笛夜吹彭浪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朝渔:早晨捕鱼。
  • 暮渔:傍晚捕鱼。
  • 公侯:古代的贵族爵位,这里泛指高官显贵。
  •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是长江三峡的起点之一。
  • 沧波:波涛,这里指江水。
  • 浩荡:形容水势广阔无边。
  • 钓船:钓鱼的小船。
  • 老髯:指有长须的老人,这里可能是指画中的渔夫。
  • 铁笛:铁制的笛子,声音清脆。
  • 彭浪矶: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江边的一个矶头。

翻译

早晨在江的南边捕鱼,傍晚在江的北边捕鱼。无论早晚,我都在这清澈的江边,与那些高官显贵从不相识。 在西塞山前的秋日里,微风轻拂,江水波涛浩荡,我驾着钓船归来。一位长须的老人不知从何处来,与我相聚,夜晚在彭浪矶上吹响铁笛。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渔夫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受世俗的束缚,与权贵无缘,只在江边享受捕鱼的乐趣。诗中通过对“朝渔江之南,暮渔江之北”的描写,展现了渔夫生活的简单与自由。后两句则通过“西塞山前秋日微,沧波浩荡钓船归”的景致,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壮阔的氛围。最后,“老髯何来一相就,铁笛夜吹彭浪矶”则增添了一丝神秘与诗意,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