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梁故城

登高与处卑,由来虑多端。 登高尚寡悰,处卑焉能欢。 以兹历荆榛,褰衣蹑巑岏。 土豪带阴风,楼橹危急湍。 岩岸苦崩奔,椴苇何漫漫。 周望鲜故物,俯察多忧叹。 潜鱼葺其鳞,惊鸟无停翰。 云浮诚不任,渊沉谅何难。 终附岩穴栖,斯地非我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梁:古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
  • (cóng):心情,情绪。
  • 荆榛:荆棘,比喻艰难困苦。
  • (qiān):提起,撩起。
  • 巑岏(cuán wán):山峰高耸的样子。
  • 土豪:地主,这里指城墙。
  • 楼橹:城楼,瞭望台。
  • 椴苇:芦苇。
  • :羽毛。
  • 云浮:云彩飘浮,比喻生活不稳定。
  • 渊沉:深渊沉没,比喻陷入困境。

翻译

登高与处低,向来考虑多端。 登高时心情少,处低时怎能欢乐。 因此穿越荆棘,提起衣襟踏上高耸的山峰。 城墙带着阴风,城楼在急流之上显得危险。 山岩和河岸常崩塌,芦苇丛生茫茫一片。 四周望去少见旧物,低头观察则多有忧叹。 潜藏的鱼儿修整鳞片,受惊的鸟儿不停飞翔。 云彩飘浮实在难以承受,深渊沉没又有何难。 最终依附于岩穴栖息,这个地方并非我所安身之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大梁故城的情景,通过对高处与低处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虑。诗中“登高尚寡悰,处卑焉能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荆榛”、“巑岏”、“阴风”、“危急湍”等,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诗的结尾“终附岩穴栖,斯地非我安”则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李梦阳

李梦阳

明陕西庆阳人,徙居开封,字献吉,自号空同子。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武宗时,为尚书韩文草奏疏,弹劾宦官刘瑾等,下狱免归。瑾诛,起为江西提学副使,倚恃气节,陵轹台长,夺职。家居二十年而卒。尝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十才子。又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是为前七子。梦阳己作,诗宗杜甫,颇狂放可喜,文则诘屈警牙,殊少精彩,时人则视为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