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五首

· 贝琼
樊英抗高节,万乘不能屈。 设坛为见之,岂若壶山逸。 光禄位已崇,匡时竟无术。 遂兴张楷讥,尚待黄琼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樊英:东汉时期的著名隐士,以高洁著称。
  • 万乘:指皇帝,古代皇帝有万乘之尊。
  • 设坛:指皇帝设立坛场,以示隆重。
  • 壶山:指隐居之地,象征隐士的生活。
  • 光禄:古代官职名,光禄大夫,地位崇高。
  • 匡时:指挽救时局,匡正国家。
  • 张楷:东汉时期的官员,因直言进谏而闻名。
  • 黄琼:东汉时期的政治家,以清廉著称。

翻译

樊英坚持高尚的节操,即使是皇帝也无法使他屈服。皇帝为了见他,特意设立了坛场,但这不如他隐居在壶山来得自在。光禄大夫的职位虽然崇高,但他挽救时局的能力却有限。这引起了张楷的讥讽,他还在等待黄琼的出现,希望能有真正的清廉之士来匡正国家。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樊英、光禄大夫、张楷和黄琼等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高尚节操和清廉政治的向往。诗中,“樊英抗高节,万乘不能屈”展现了樊英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设坛为见之,岂若壶山逸”则对比了世俗的尊荣与隐士的自在。最后,通过对张楷和黄琼的提及,诗人表达了对真正有能力挽救时局、清廉正直的政治家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