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过曹濮分司见丛菊蔓草中移之自随有诗伤之岂以为家物邪予览而和之
野馆寒芳抱自知,好吟公子发秋悲。
春风世路元桃李,霜露乡关有鬓丝。
三嗅草莱行复立,数株车马载还随。
东篱可谓君家物,竹帛勋名晚节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陶公: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 曹濮:古代地名,今属山东省。
- 分司:古代官职,指分掌某项事务的官员。
- 丛菊:指丛生的菊花。
- 蔓草:蔓延生长的草。
- 家物:家中的物品,这里指陶渊明将菊花视为家中之物。
- 东篱:指陶渊明诗中常提到的“东篱”,象征田园生活。
- 竹帛勋名:指在竹简和帛书上记载的功名,即历史上的功绩和名声。
- 晚节:晚年时的节操或行为。
翻译
陶渊明在曹濮地区担任分司时,看到丛生的菊花在蔓延的草中自然生长,便将其移植带走,并写诗表达对此的悲伤。难道他认为这些菊花是他家中的物品吗?我读了他的诗后,也写了一首诗来和答。
在野外的馆舍中,我独自抱着寒菊,深知其美,而好吟的公子却在秋天感到悲伤。春风吹拂的世界本应是桃李盛开,而霜露覆盖的故乡却只有白发增添。我在草莱中三次停下来,嗅着菊香,站立良久,然后带着几株菊花,随车马一同归去。东篱的菊花可以说是你的家物,你的竹帛勋名和晚年的节操将永远流传。
赏析
这首诗是李梦阳对陶渊明诗作的和答,表达了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菊花这一象征性植物的珍视。诗中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陶渊明高洁品格的敬仰。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