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
青年志已乖,甘心在沈冥。
田园有真乐,云路无宦情。
兹焉将安之,前途渺蓁荆。
不仕恐无义,聊复念苍生。
苍生未苏息,何时暏文明。
乃今成大谬,此恨安得平。
纷纷驰车走,上下方交征。
君子当见几,云胡不归耕。
北窗延清风,吟怀无别萦。
人生贵适意,何必身后名。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沈冥:指隐居不出。
- 蓁荆:指荒芜、杂乱。
- 暏:同“睹”,看见。
- 见几:指洞察事物的细微变化。
- 云胡:为何。
翻译
年轻时的志向已经偏离,甘愿隐居不出。田园生活有真正的乐趣,而仕途之路却无心追求。前方的道路模糊不清,荒芜杂乱。不去做官恐怕不合道义,只能再次考虑天下苍生。苍生尚未得到安宁,何时才能看到文明的曙光。如今却成了大错,这份遗憾如何能够平息。众多人忙于奔走,上下都在争夺。君子应当洞察事物的变化,为何不归隐耕种。在北窗下享受清风,心中只有吟咏之思。人生最重要的是感到满足和快乐,何必在乎身后的名声。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的淡漠。诗中,“青年志已乖,甘心在沈冥”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而“田园有真乐,云路无宦情”则进一步强调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对官场的不感兴趣。诗人的内心矛盾体现在“不仕恐无义,聊复念苍生”,既想隐居又担心不负责任。最后,诗人通过“人生贵适意,何必身后名”表达了对个人生活满足的追求,而非追求名利。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李贤(原德)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
► 326篇诗文
李贤(原德)的其他作品
- 《 和陶诗联句 》 —— [ 明 ] 李贤(原德)
- 《 和陶诗戊申六月中遇火 》 —— [ 明 ] 李贤(原德)
- 《 和陶诗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 [ 明 ] 李贤(原德)
- 《 过汉中 》 —— [ 明 ] 李贤(原德)
- 《 秋晚 》 —— [ 明 ] 李贤(原德)
- 《 和陶诗拟挽歌诗三首其一 》 —— [ 明 ] 李贤(原德)
- 《 和陶诗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 [ 明 ] 李贤(原德)
- 《 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 —— [ 明 ] 李贤(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