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土木之难
注释
- 正统己巳秋:指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秋天。
- 当宁:指皇帝。
- 六师:指朝廷的军队。
- 乘舆:指皇帝的车驾。
- 疏留:指皇帝的命令或决定被搁置。
- 戈鋋(gē chán):古代的兵器,这里指战斗。
- 控弦:拉弓,这里指准备战斗。
- 羝(dī):公羊。
- 颓然:形容倒下的样子。
- 锋镝(fēng dí):刀剑和箭矢,泛指兵器。
- 䀽(yàn):远望。
- 鶱(xiān):飞翔。
- 貂蝉:古代美女,这里比喻国家的耻辱。
- 燕然:山名,古代边塞的象征。
翻译
在明朝正统十四年的秋天,敌人的骑兵突然侵犯边境。消息传来,情况紧急,短时间内就传了数十次。皇帝感到震惊,而奸臣掌握了权力。他悍然挟持天子,朝廷的军队听从他的调遣。朝廷的大臣们措手不及,将士们也茫然不知所措。皇帝的车驾没有亲自驾驭,命令被搁置,行程更加坚定。难道没有想到帝王的行动,应该是经过万全考虑的吗?奸臣想要展示他的威风,但谁能先制胜呢?况且国家已经太平很久,士兵们的斗志已经丧失。他们不熟悉战阵,怎么能熟练使用兵器呢?秋天,北方的马匹精神抖擞,敌人的气势正盛。我们的军队虽然有百里之远,但就像一群联结的公羊。土木堡一被围困,士兵们裸体相摩肩。前方尽是倒戈的士兵,甘心丧失生命。人马堆积如山,营中如沸水般混乱。微弱的身体无法竞争,颓然倒下。幸好能逃脱刀剑之灾,万死中又相连。山深路险,生命如丝悬。远远望向绝顶,恨不得有翅膀飞翔。水浆不入口,喉吻生尘烟。体力已经疲惫,经历险阻,担心攀爬。崎岖转过崖壑,却未遇到一滴水。即使想到梅林,也无法见到酸涎。昼夜经历了三次,直到山尽才找到泉水。归来询问城郭,哭声直上青天。本应死去却未死,仿佛重生之年。恍惚过了半年,惊悸才得以痊愈。敌人的意志更加奋发,深入践踏京城。难道没有勇士,不敢冲在前头。志得意满,利益已得,回头齐挥鞭。外兵祸害中原,天意难道偏颇。国耻未能洗雪,怎能忍受戴着貂蝉。壮志何时能实现,雄肠何日能牵动。经略到边远之地,燕然山名可镌刻。边烽从此熄灭,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一洗北方之功,万古流传青史。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的惨烈场景,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态势,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诗中,李贤(原德)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士兵苦难的同情。通过对战争细节的描写,诗人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悲剧性和国家政治的腐败,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明代战争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