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黄河

晓发河阳古渡头,棹歌声里过黄流。 柁公已叠风帆坐,水手还牵竹缆游。 神禹万年留伟绩,洪涛千里界中州。 南来却上邙山道,衰草寒烟冢墓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晓发:早晨出发。
  • 河阳:古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
  • 古渡头:古老的渡口。
  • 棹歌:船夫划船时唱的歌。
  • 黄流:指黄河。
  • 柁公:掌舵的人。
  • 风帆:船上的帆,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前进。
  • 水手:船上的工作人员。
  • 竹缆:用竹子制成的绳索。
  • 神禹:即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 伟绩:伟大的功绩。
  • 洪涛:巨大的波涛。
  • :分界,这里指黄河作为中州(中原地区)的自然界线。
  • 中州:指中原地区,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
  • 邙山:山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
  • 冢墓:坟墓。

翻译

早晨从河阳的古渡口出发,在船夫的歌声中穿越黄河。掌舵的人已经收起风帆坐下,水手们还在牵引着竹缆让船只前行。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万年流传,黄河的千里洪涛划分了中原大地。南行却要经过邙山,那里衰草寒烟,坟墓密布。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早晨从河阳古渡口出发,乘船过黄河的情景。诗中通过“棹歌声里过黄流”等句,生动地展现了船行的动态和黄河的壮阔。后两句则通过提及大禹的伟绩和黄河作为中州界线的象征,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结尾的“南来却上邙山道,衰草寒烟冢墓稠”则带有一种沧桑和哀愁,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沉思。

李贤(原德)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