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行

· 元结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徵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郭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拼音

译文

国家因战事不断,军事上需要大量财物,这些财物需要专门负责的官员到地方去征收。他们到达郡县后,竞相严刑征敛。然而百姓的供给能力的有限的,这大大超过其所能承受限度的横征暴敛,怎么不让有良知的官员为之伤悲?道州本来地方就小,经过盗贼的屠杀洗劫后,剩下的人口实在是太穷困疲敝了。一个较大的乡里,人口不过十户,原来的那些大族早已变得人丁稀少,且羸瘦不堪。人们早上吃树根,晚上嚼树皮,饿得连说话都有气无力,像快走力又不足,所以步履蹒跚,让人不忍目睹。面对老百姓的这种凄惨状况,我连去追问一下都不忍心,更何况鞭打他们来征敛呢?但是前来催逼赋税的文书和官吏往来不断,且十分紧急。他们丝毫不顾百姓死活,只是一个劲儿地催我严格限期完成征收任务。我深感无可奈何,让老百姓卖儿卖女来抵赋税吧,恐怕话还没有说完,就会引起暴乱。派人到百姓家中去搜索一通吧,可他们本来就什么也没有。听听那百姓们的陈述吧,他们的怨伤有谁能理解呢?“去年冬天‘西原蛮’侵犯道州月余,烧杀掳掠,人口和财物差不多都快被杀掠和扫荡一空了。我们希望朝廷官吏能施以恩惠、加以安抚,谁料他们只知道横征暴敛,竟使我们无法活下去了。”皇上让我做这个州的刺史,是让我安抚百姓。如果因横征暴敛而使百姓流亡甚至暴乱,那是谁的罪过呢?当然如果我因为违反上面的命令而让百姓缓交赋税,蒙受责问也是应该的。前代的贤人重视为官要坚守安抚百姓、为民做主的本分,反对因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改变这一原则。考虑到百姓的困苦不幸,我愿意选择不亏良知的正直之道。如果有谁奉皇上之命来采集民间歌谣,我愿意把这首诗献上。

注释

癸卯: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漫叟:元结的号。 不胜:受不了。 到官:到任。 於戏:叹词。 悉:粑全部。 欲焉忖:想怎么。 罪戾:罪状。 守官:坚守官员的本分。

《舂陵行》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此诗先概括叙述了赋税繁杂,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勾勒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细致描写具体的催租场景,描述了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后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全诗反映了当时时期苦难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语言质朴,感情抒发曲折细腻,淋漓尽致,诗人的刚直正义之气溢于言表。

赏析

《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深得杜甫的欣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以下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对此诗作的赏析。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上情,概括叙述了赋税繁杂,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军国多所需”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诗人痛感于赋税的繁重,因此开篇单刀直入。接着引出下文。“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顶针句式的运用,从形式上造成一种紧迫感,说明上级官府催促之急。短短数语,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供给岂不忧”至“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写下情,具体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前两句“忧”与“悲”对举,通过反诘、感叹语气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的善良的官吏的矛盾心理:既忧虑军国的供给,又悲悯沉重征敛下的百姓。诗句充满对急征暴敛的反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屡经乱亡的年代,百姓负担沉重,“困疲”已极。“大乡”“大族”尚且以草根树皮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情况就更不堪设想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只用两句诗,就刻划出被统治阶级盘剥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又为第三部分的描写埋下了伏线。 前两部分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面又从细处落墨,啧抽出具体的催租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 诗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紧急,接着以“来往迹相追”补充,一个“追”字,形象地展现出急迫的情状。诗人深受其累,在这首诗的自序中说:“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他对此异常不满,明确指责这种“迫促”毫无“宽大”之“恩”。 接着集中笔墨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将诗人的感情变化描写得委婉,细腻。一开始,诗人设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让他们卖儿卖女——那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抄家以偿租赋——他们就没有生活来源。写到这里,诗人荡开一笔,借听到的“道路言”表现人民的怨声载道。“重驱逐”的“重”字,写出官凶于“贼”的腐败政治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怨愤情绪。这就促使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诗人由设法催促征敛,转而决定笃行守分爱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顾抗诏获罪,毅然违令作出缓租的决定。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请求最高统治者体察下情,改变现状。 这一部分,诗人发了很多议论。这是他激烈思想斗争的表现,是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这些议论,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首诗以情胜,诗人用朴素古淡的笔墨,倾诉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中心理描写曲折详尽,真实而细致地展现作为封建官吏的诗人,从忧供给到悲征敛,从催逼赋税到顾恤百姓,最后献辞上书,决心“守官”“待罪”(见序),“微婉顿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这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陈列事实,直抒胸臆,正如元好问所说:“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具有一种自然美,本色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舂陵行:元结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民众的疾苦。
  • 军国:指国家军事和政治。
  • 有司:指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员。
  • 临郡县:到郡县去。
  • 徵敛:征收赋税。
  • 遗人:指留下的百姓。
  • 单羸:单薄瘦弱。
  • 鬻儿女:卖儿女。
  • 生资:生活必需品。
  • 山贼:山中的盗贼。
  • 王官:指朝廷的官员。
  • 符节:古代官员出使或镇守地方时所持的凭证。
  • 逋缓:拖欠,延缓。
  • 守分:守本分,尽职尽责。
  • 适时:迎合时宜。
  • 孱弱者:弱小的人。
  • 采国风:采集民间的诗歌,用以反映民情。

翻译

国家军事和政治有众多需求,这些需求迫切地落在了地方官员的肩上。官员们到郡县去,竞相施加刑法。供给国家岂能不忧,征收赋税又令人悲哀。州小且经历战乱,留下的百姓实在困顿疲惫。大乡里不足十家,大家族的人也单薄瘦弱。早餐吃的是草根,晚餐仍是树皮。说话时气息几乎断绝,想快走却步履蹒跚。追呼尚且不忍心,何况是鞭打他们。郭亭传来紧急命令,来往的人络绎不绝。没有宽大的恩惠,只有迫切的期限。想要让百姓卖儿女,话一出口恐怕就会引发混乱。让百姓搜查自己的家,却又没有生活必需品。听那道路上的言语,怨恨和伤痛谁又能知晓。去年冬天山贼来袭,杀戮和掠夺几乎无所遗漏。所希望的是见到朝廷的官员,以惠慈抚养百姓。为何还要加重驱逐,不让百姓存活。安定百姓是天子的命令,符节是我所持。州县若突然乱亡,罪责又将归于谁。拖欠和延缓违背了诏令,受到责备也是理所应当。前贤重视守本分,厌恶因祸福而改变。也说贵在守官,不爱迎合时宜。顾念那些弱小的人,正直应当不亏损。有谁来采集民间的诗歌,我愿意献上这些词句。

赏析

元结的《舂陵行》深刻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诗中通过对官员苛政、百姓困苦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官员的不满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能够采取措施改善民生的期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诗人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注。

元结

元结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汝州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