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 · 其十一 · 古遗叹

· 元结
古昔有遗叹,所叹何所为。 有国遗贤臣,万事为冤悲。 所遗非遗望,所遗非可遗。 所遗非遗用,所遗在遗之。 嗟嗟山海客,全独竟何辞。 心非膏濡类,安得无不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古昔:古代。
  • :遗漏,忽略。
  • 贤臣:有才能和德行的官员。
  • 非遗望:不是期望之外的。
  • 非遗用:不是无用之物。
  • 山海客:指游历四方的人。
  • 膏濡:比喻恩泽滋润。

翻译

在古代,有一种遗憾,这种遗憾是关于什么的呢? 是关于一个国家遗漏了贤能的臣子,每一件事都因此而感到冤枉和悲伤。 被遗漏的并不是超出期望的,被遗漏的也不是无用之物。 被遗漏的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在于遗漏本身。 唉,那些游历四方的旅人,他们完全孤独,究竟该如何表达呢? 他们的内心并不像受到恩泽滋润那样,怎能不感到遗漏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国家遗漏贤臣的遗憾和悲叹。诗中,“遗”字反复出现,强调了遗漏的严重性和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对“非遗望”和“非遗用”的辩证思考,诗人揭示了遗漏的并非无足轻重,而是有着重要价值的存在。最后,诗人以“山海客”为喻,抒发了对被遗漏者孤独无助的同情,以及对这种遗漏现象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忽视的深刻忧虑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元结

元结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汝州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