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二首 · 其二

· 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拼音

译文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晋书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所进”,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一作“气尽”,情意。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这是第二首,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同“残”,凋谢、凋零。(读音:lán)

翻译

秦中地区的花和鸟应该都已经凋零了,塞外的风沙依旧带着寒意。夜晚听到胡笳吹奏的《折杨柳》曲子,让人心中充满了对长安的思念和意气。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通过秦中与塞外景象的对比,描绘出不同的地域气候和氛围。后两句以“夜听胡笳折杨柳”这一特定场景,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教人意气忆长安”生动地表达出对长安的深深眷恋和内心的感慨。诗的意境深远,既写出了塞外的独特风貌,又展现了戍边者的思乡心绪,给人无限遐想。

王翰

王翰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王翰家中富裕,性格豪放不羁,喜饮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并州长史张惠贞奇其才,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等制科,调王翰昌乐尉。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朝为相,召王翰为秘书正字,又擢驾部员外郎。“枥多名马,家有妓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嫉之。”出为汝州长史,改为仙州别驾,仍然“日聚英豪,从禽击鼓,恣为欢赏”。后被贬为道州司马,卒于前往道州途中。其作品《凉州词》为古今之绝唱。 ► 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