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月

三秋佳节,罥晴空,凝碎露,茱萸千结。菊蕊和烟轻撚,酒浮金屑。徵云雨,调丝竹,此时难辍。欢极,一片艳歌声揭。 黄昏慵别,炷沈烟,熏绣被,翠帷同歇。醉并鸳鸯双枕,煖偎春雪。语丁宁,情委曲,论心正切。夜深,窗透数条斜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或指秋收、秋耕、秋种的统称。
  • (juàn):悬挂。
  • 茱萸(zhū yú):一种植物,古人认为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避邪。
  • (niǎn):轻轻揉搓。
  • 金屑:指金黄色的花粉或细小的金粒,这里比喻酒中的浮沫。
  • (zhēng):古代五音之一,这里指音乐。
  • (chuò):停止。
  • :高声唱出。
  • (zhù):点燃。
  • 沈烟:沉香燃烧的烟。
  • (nuǎn):同“暖”。
  • :紧贴,依偎。
  • 丁宁:同“叮咛”,反复嘱咐。

翻译

在这秋天的美好时节,晴朗的天空悬挂着,露珠凝结,茱萸花儿繁盛如千结。菊花的花蕊在轻烟中被轻轻揉搓,酒中浮着金色的细沫。音乐声起,伴随着云雨之声,此时难以停止。欢乐至极,一阵阵艳丽的歌声高声唱出。

黄昏时分,不愿离别,点燃沉香,熏香绣被,与翠绿的帷幕一同休息。醉意中与鸳鸯双枕紧紧依偎,温暖如春雪。轻声叮咛,情感曲折,心中所想正是迫切。夜深了,窗外透进几缕斜斜的月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的温馨与浪漫。诗中通过“三秋佳节”、“茱萸千结”、“菊蕊和烟”等意象,展现了秋天的丰收与美好。后半部分则转向温馨的室内场景,通过“炷沈烟”、“熏绣被”、“醉并鸳鸯双枕”等细节,传达出恋人间的深情与不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诗歌的独特魅力。

尹鹗

五代时成都人。仕前蜀。工诗词,与宾贡、李珣友善。珣本波斯族,鹗性滑稽,常作诗嘲之。累官至翰林校书。 ► 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