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拼音

这首送别诗表达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首句说明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天气晴朗,日落时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是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在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馀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鸣皋:山名,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皋(gāo)。

翻译

秋天在清澈的水边,山间传来暮蝉的鸣叫,洛阳城的树木之色与鸣皋山的云烟相映。送你归去我的忧愁没有尽头,又可惜白白度过这带着凉风的天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和情绪。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如清澈的水、暮蝉、树色、烟等,营造出一种清凉而略带忧愁的氛围。“送君归去愁不尽”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忧愁之情,而“又惜空度凉风天”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绪,叹息在这凉爽的天气里,友人却要离开,自己只能独自度过。整首诗简洁而意境深远,真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情谊和离别时的怅惘之情。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 2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