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

· 郭奎
月下清砧响夜阑,征人不寐忆长安。 雾迷南国游魂泣,草没中原战骨寒。 直望明河临象阙,谁沾零露捧金盘。 十年关塞无家别,仗策犹悲行路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砧(zhēn):指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 夜阑:夜深。
  •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代表故乡或中心地区。
  • 南国:指南方地区。
  • 游魂:流浪的灵魂,比喻流离失所的人。
  •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
  • 战骨:战死者的尸骨。
  • 明河:明亮的银河。
  • 象阙:古代宫殿前的石阙,这里指代宫廷或国家。
  • 零露:露水。
  • 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这里可能指宫廷中的器物。
  • 关塞:边关要塞。
  • 仗策:手持马鞭,指骑马出行。
  • 行路难:旅途艰难。

翻译

秋夜月下,捣衣声在深夜中回响,远征的军人无法入睡,思念着长安。 南方的雾气迷蒙,流浪者的灵魂在哭泣,中原的战场上,草木掩埋了战死者的尸骨,显得格外寒冷。 直望着明亮的银河,面对着象征国家的石阙,谁能在露水中捧起金盘? 十年来在边关要塞,无家可归,手持马鞭,依然感叹旅途的艰难。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中征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通过月下清砧、夜阑不寐、雾迷南国、草没中原等意象,深刻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的悲凉感受。诗中“明河临象阙”与“零露捧金盘”形成对比,前者象征着远大的理想与希望,后者则暗示着现实的艰难与无奈。结尾的“仗策犹悲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征人对于漫长征途的无奈与悲叹。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郭奎

元明间庐州府巢县人,字子章。元末从余阙治经,阙屡称之。朱元璋起江淮,奎归之,从事幕府。朱文正为大督开府南昌,命奎参其军事。后文正未得封赏,态度失常,得罪太祖,奎连累坐诛。有《望云集》。 ► 2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