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词二首

· 陈琏
胭脂半湿红玉春,远山不扫娇娥颦。歌声飘飘绕梁尘,玳瑁筵前月色新,管弦相和哀思匀。 子夜沉沉更漏促,绛蜡摇光照银屋,馆娃宫人听未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胭脂:一种用于化妆的红色颜料。
  • 红玉:比喻女子红润的面色。
  • 远山:比喻女子的眉毛。
  • 娇娥:美丽的女子。
  • (pín):皱眉。
  • 梁尘:梁上的尘埃,比喻歌声高亢,震动梁上尘埃。
  • 玳瑁筵:用玳瑁装饰的宴席,指豪华的宴会。
  • 管弦:指乐器。
  • 子夜:半夜。
  • 绛蜡:红色的蜡烛。
  • 馆娃宫:指宫廷中的女子。

翻译

胭脂微微湿润,如同红玉般春色满面,远处的山眉不曾梳理,娇美的女子皱着眉头。歌声悠扬,回荡在梁上,尘埃似乎都被震动,豪华的宴席上,月光洒下,新添了一抹亮色,管弦乐器相互和鸣,哀思均匀地融入其中。

深夜里,更漏的声音急促,红色的蜡烛摇曳着光芒,照亮了银色的屋子,宫中的女子们还未听够这美妙的音乐。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深夜宫廷宴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画出女子的妆容和情感,以及宴会的热闹与哀愁。诗中“胭脂半湿红玉春”和“远山不扫娇娥颦”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与忧愁。而“歌声飘飘绕梁尘”则展现了歌声的悠扬与宴会的热烈。最后,“子夜沉沉更漏促”和“绛蜡摇光照银屋”则营造出一种深夜的静谧与宫廷的华丽,表达了宫中女子对音乐的无限留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明代诗人陈琏的高超艺术造诣。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