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二首一

长夜气始凄,木棉被重裘。 端坐思古人,寒灯耿悠悠。 是时病初间,背汗仍未收。 学业坐妨夺,田芜废锄耰。 高堂有老亲,遍身无完紬。 丈夫庇四海,而以俯仰忧。 口腹非所营,水菽吾当求。 明旦理黄犊,进我南冈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木棉:一种热带植物,其纤维可做填充物,此处指用木棉填充的被子。
  • 重裘:厚重的皮衣。
  • :明亮。
  • 妨夺:妨碍,剥夺。
  • 锄耰:锄头和耰(一种农具),泛指农活。
  • :粗布。
  • 水菽:水和豆类,指简单的食物。
  • 黄犊:小黄牛,此处指耕牛。
  • 南冈:南边的山冈,可能是指诗人的田地所在。

翻译

漫长的冬夜气氛开始变得凄凉,我盖着木棉被子,穿着厚重的皮衣。 静静地坐着,思考着古人的事迹,寒冷的灯光明亮而悠长。 此时我的病刚刚有所好转,背上的汗水还未完全干透。 学业被妨碍,田地荒芜,农活也荒废了。 家中有年迈的父母,我身上却没有一件完好的粗布衣。 作为一个男子汉,本应庇护四海,现在却因生活的琐事而忧心忡忡。 我并不追求口腹之欲,只求有水和简单的食物。 明天一早,我将整理好我的小黄牛,乘舟前往南冈的田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冬夜的孤寂与对生活的忧虑。诗中,“长夜气始凄”一句,即表达了冬夜的寒冷与凄凉,而“木棉被重裘”则进一步以具象的物品来体现这种寒冷。诗人在病中,仍不忘学业与农事,但现实的困境让他感到无奈。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农耕生活的回归,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亲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未来的希望。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