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伯滕公拜大中丞操江
岷江何迢迢,万里朝于海。
洪涛翻赤岸,衡霍嵲将殆。
神京奠金陵,天堑兹攸在。
太祖昔平陈,戈矛白皑皑。
楼船喧喷薄,组练扬光彩。
敌克笳吹还,力屈鲸鲵醢。
四海今一家,萧萧空故垒。
昔人戒衣袽,有备乃靡悔。
中丞严号令,到日旌旗改。
南顾忧可纾,洪图亿万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岷江:长江上游的一段,位于四川省境内。
- 衡霍:指衡山和霍山,衡山位于湖南省,霍山位于安徽省。
- 嵲(niè):高耸。
- 神京:指京城,这里特指南京。
- 天堑:天然的壕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
- 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
- 组练:指军队。
- 笳吹:古代军中乐器笳的吹奏声,代指军乐。
- 鲸鲵(jīng ní):古代传说中的大鱼,比喻敌人。
- 衣袽(rú):破旧的衣服,比喻防备。
- 中丞: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
- 旌旗:旗帜,代指军队的标志。
- 纾(shū):缓解,解除。
翻译
岷江多么遥远,万里奔流向海。 洪涛翻滚至赤岸,衡山和霍山高耸险峻。 神圣的京城建立在金陵,天堑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太祖曾平定陈朝,戈矛闪耀着白光。 楼船在喷薄中喧闹,军队扬起光彩。 敌军战胜后吹响笳声返回,力竭的敌人如鲸鲵被剁成肉酱。 如今四海之内一家亲,只剩下空荡的旧战场。 古人告诫要防备破衣,有备无患。 中丞严格下达命令,到达之日旗帜将改变。 南方的忧虑可以缓解,国家的宏图将延续亿万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岷江的壮阔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比太祖平陈的辉煌与现今的和平,表达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祝愿。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岷江”、“衡霍”、“天堑”等,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结尾处对中丞的赞扬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