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淮安毕义士

· 丘浚
江淮都会楚州城,过客咸知尚义名。 晋鄙尽薰杨子德,邾人不爱鲁侯盟。 漆园千岁椿何在,蒿里三春草又生。 多少邻家需举火,至今闻讳尚吞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江淮:长江与淮河的合称,这里指江苏、安徽一带。
  • 都会:大城市。
  • 楚州城:古代地名,今江苏淮安一带。
  • 尚义名:崇尚义气的名声。
  • 晋鄙: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德行著称。
  • 杨子德:杨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
  • 邾人:古代小国邾国的居民。
  • 鲁侯盟:鲁国国君的盟约,这里指鲁国国君的信誉。
  • 漆园:庄子曾为漆园吏,这里代指庄子。
  • 千岁椿:传说中的长寿树,比喻长寿或长久。
  • 蒿里:墓地,这里指死亡。
  • 三春草:春天的草,比喻生命的短暂。
  • 邻家需举火:指邻居需要帮助。
  • :忌讳,这里指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 吞声:忍住哭泣的声音。

翻译

在江淮地区的大城市楚州城,过往的旅客都知道这里崇尚义气的名声。 晋国的大夫晋鄙就像杨朱一样德行高尚,邾国的居民不贪图鲁国国君的盟约。 庄子曾管理的漆园中,那传说中的千岁椿树如今何在?墓地上的春草又一年年生长。 许多邻居家中需要帮助,至今听到逝者的名字仍会忍住哭泣。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楚州城尚义之名的赞颂,以及对历史人物晋鄙和杨朱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推崇。诗中“漆园千岁椿何在”与“蒿里三春草又生”形成对比,既表达了对逝去英雄的怀念,又暗喻生命的短暂与无常。结尾处的“至今闻讳尚吞声”则深刻描绘了人们对逝去英雄的深切哀思和尊敬。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诗人丘浚对义士精神的崇高敬意。

丘浚

丘浚

又作邱浚。明琼州琼山人,字仲深,号琼台。景泰五年进士。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既长,博极群书,尤熟于国家典故。自翰林院编修,进侍讲,迁国子祭酒,累官至礼部尚书。弘治四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为尚书入内阁者之始。八年,卒于官。赠太傅,谥文庄。尝采群书补宋真德秀《大学衍义》为《大学衍义补》,所载均可见之行事。与修《英宗实录》,实书于谦之功。又作传奇《五伦全备忠孝记》、《投笔记》、《举鼎记》、《罗囊记》四种(《罗囊记》今佚)。亦工诗,有《琼台集》。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