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泉庵听僧吹笛

吹笛破山翠,萧萧夜壑停。 一声杯上雨,万感鬓前星。 断续音成梵,多罗曲是经。 虽无杨柳落,凄怨不堪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破山翠:形容笛声清脆,仿佛能穿透山间的翠色。
  • 萧萧:形容风声或雨声。
  • 夜壑停:夜晚的山谷静止不动。
  • 万感鬓前星:形容笛声触动了无数的感慨,使得鬓发前的星星(比喻白发)也似乎在闪烁。
  • 断续音成梵:断断续续的笛声仿佛成了梵音,即佛教音乐。
  • 多罗曲是经:多罗曲,一种佛教音乐;经,指佛经。这里形容笛声如同诵经一般。
  • 杨柳落:指杨柳的叶子落下,这里比喻笛声中没有的哀怨。
  • 凄怨:悲伤怨恨。

翻译

笛声穿透山间的翠色,夜晚的山谷静止不动,只有萧萧的风声。 一声笛音伴随着杯上的雨滴,触动了无数的感慨,使得鬓发前的星星也似乎在闪烁。 断断续续的笛声仿佛成了梵音,多罗曲如同诵经一般。 虽然没有杨柳叶落的哀怨,但那凄怨的笛声仍然令人不忍卒听。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夜晚山谷中僧人吹笛的情景,表达了深沉的感慨和凄美的意境。诗中,“吹笛破山翠”一句,以动衬静,形象地描绘了笛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后文通过“万感鬓前星”等句,抒发了笛声引发的无限感慨,以及岁月流逝的哀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王稚登对音乐与自然景色的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进(一作江阴)人,移居苏州,字伯谷,号玉遮山人。十岁能诗,既长,名满吴会。吴门自文徵明后,风雅无定属,稚登尝及徵明门,遥接其风,擅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为同时代布衣诗人之佼佼者。闽粤人过苏州者,虽商贾亦必求见乞字。万历中征修国史,未上而史局罢。曾编散曲为《吴骚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吴郡丹青志》、《奕史》《吴社编》及《尊生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