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二年元日日食

· 王缜
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 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 初惊月上弦,复讶晦还魄。 天道虽云幽,人事讵为得。 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极。 曾是佞倖昌,曾是蛮夷猾。 曾是我谏官,匡救乏忠赤。 曾是太史氏,美恶失真实。 曾是心膂病,调燮未有力。 曾是股肱惰,依违怠若职。 曾是执法偏,冤枉无与直。 曾是支度费,箕敛事掊尅。 曾是土木兴,居者未有室。 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 曾是风俗颓,教化未扶植。 曾是纲纪沦,激扬未严密。 曾是正直疏,鸣凤多摈斥。 曾是谗邪显,燕石作圭璧。 曾是牧伯轻,承宣亦壅塞。 曾是郡令虚,孤寡不遑恤。 百度苟无愆,群沴何能入。 挝鼓徒尔喧,大书宜直笔。 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责。 告尔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正德二年:明朝时期的一个年号,即公元1507年。
  • 元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 上元日: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 太阳行近西:指太阳接近西方地平线,即日落时分。
  • 亏蚀:指日食或月食时,天体被遮盖而变暗。
  • 月上弦:月亮呈现半圆形,即上弦月。
  • 晦还魄:指月亮在月末消失,魄指月亮的灵魂。
  • 天道:自然界的规律。
  • 人事:人类社会的事务。
  • 妾乘夫:指妇女欺压丈夫。
  • 臣抗极:指臣子反抗君主。
  • 佞倖昌:指奸佞之徒得势。
  • 蛮夷猾:指外族的侵扰。
  • 谏官:负责向君主进谏的官员。
  • 匡救:纠正错误,救助危难。
  • 忠赤:忠诚。
  • 太史氏:古代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
  • 美恶失真实:指记载历史时好坏不分,失去真实性。
  • 心膂病:比喻国家的根本问题。
  • 调燮:调和,治理。
  • 股肱惰:比喻重要官员懒惰。
  • 依违怠若职:指官员不履行职责,犹豫不决。
  • 执法偏:指司法不公。
  • 箕敛事掊尅:指苛捐杂税,压榨百姓。
  • 土木兴:指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等。
  • 干戈縻:指战争不断。
  • 教化未扶植:指教育未能得到重视和发展。
  • 纲纪沦:指法律和道德沦丧。
  • 正直疏:指正直的人被疏远。
  • 谗邪显:指谗言和邪恶之人显赫。
  • 燕石作圭璧:比喻把普通的东西当作珍贵之物。
  • 牧伯轻:指地方官员轻视。
  • 承宣亦壅塞:指传达命令的渠道堵塞。
  • 郡令虚:指地方官员空缺或不称职。
  • 孤寡不遑恤:指对孤儿寡妇不加照顾。
  • 百度苟无愆:指各种制度如果没有错误。
  • 群沴何能入:指各种灾害无法侵入。
  • 挝鼓:敲鼓。
  • 大书宜直笔:指书写历史应该直笔不讳。
  • 反己先自责:指反省自己,首先责备自己。
  • 秉心同汲汲:指大家都要急切地努力。

翻译

在正德二年的春天,正月十五这一天,太阳接近西边的地平线,圆形的阳光逐渐被遮蔽,发生了日食。最初我以为是上弦月出现,后来又惊讶地发现这是月亮在月末消失的迹象。虽然天道深奥难测,但人类社会的事务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曾经有妇女欺压丈夫,臣子反抗君主;曾经有奸佞之徒得势,外族侵扰;曾经有谏官未能忠于职守,纠正错误;曾经有太史氏记载历史失真;曾经有国家的根本问题未得到妥善治理;曾经有重要官员懒惰不履行职责;曾经有司法不公,百姓受冤;曾经有苛捐杂税,压榨百姓;曾经有大兴土木,百姓无家可归;曾经有战争不断,百姓无法安宁;曾经有教育未能得到重视;曾经有法律和道德沦丧;曾经有正直的人被疏远;曾经有谗言和邪恶之人显赫;曾经有地方官员轻视,命令传达受阻;曾经有地方官员空缺,孤儿寡妇无人照顾。如果各种制度没有错误,那么各种灾害就无法侵入。敲鼓只是徒劳的喧闹,书写历史应该直笔不讳。因此我作这首歌,首先反省自己,责备自己。告诉你们这些君子,大家都要急切地努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正德二年元日日食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诗人以天象变化为引子,深刻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人心的败坏,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诗中列举了从家庭到国家,从个人到社会的多个层面的问题,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全面观察和深刻思考。最后,诗人呼吁所有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改善社会状况,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王缜

明广东东莞人,字文哲。弘治六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强直敢言。正德初为云南左参政,忤刘瑾,借故罚米五百石,售家产以偿。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诸府,督兵歼刘七于狼山。世宗即位,升南京户部尚书。卒官。 ► 4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