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郊行

冀北初秋暑尽消,无端风雨木萧萧。 野农罢饷还倾筥,贾客愁寒半挟貂。 雁碍浮云时缓度,草迎微露更先凋。 何人四望踌躇立,多病应无辱圣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冀北:指中国河北省北部地区。
  • 无端: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 木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 野农:指在田野劳作的农民。
  • 罢饷: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回家休息。
  • (jǔ):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 贾客:商人。
  • 愁寒:因寒冷而感到忧愁。
  • 挟貂:穿着貂皮衣物,以御寒。
  • 雁碍浮云:雁群飞行时,似乎阻碍了浮云的流动。
  • 时缓度:缓慢地飞过。
  • 草迎微露:草叶上迎接微小的露水。
  • 更先凋:比其他植物更早凋谢。
  • 踌躇立:犹豫不决地站立。
  • 多病:身体多病。
  • 应无辱圣朝:应该不会给圣明的朝廷带来耻辱。

翻译

在冀北的初秋,暑气已经消退,却无缘无故地刮起了风,树木发出萧萧的声音。田野里的农民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带着饭筥回家,而商人们则因寒冷而感到忧愁,多半穿着貂皮衣物。雁群在飞行时,似乎阻碍了浮云的流动,缓慢地飞过;草叶上迎接微小的露水,却比其他植物更早凋谢。有个人在四望之后,犹豫不决地站立着,他身体多病,但应该不会给圣明的朝廷带来耻辱。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冀北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诗中“无端风雨木萧萧”一句,既表现了自然界的无常,也隐喻了人世间的变幻莫测。农民和商人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同一自然环境下的不同境遇。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和对朝廷的忠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

王立道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懋中,号尧衢。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有《具茨集诗文》。 ► 6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