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杖

· 王佐
离明坎则止,出处契易理。焦头与烂额,论功当上客。 有时扶光上宾筵,能作高堂不夜天。有时扶光向书案,能照士子三万卷。 夫何功成事了漏迟迟,主人渴睡不复知。便同草芥委尘泥,虽有寸劳谁念之。 人生不遇亦如此,顾惟主人何如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离明坎则止:离明,指太阳;坎,指水。意为太阳离开明亮的地方,就会停止在水中。
  • 出处契易理:出处,指事物的起源和结果;契,符合;易理,指变化之理。意为事物的起源和结果都符合变化的道理。
  • 焦头与烂额:形容极度疲劳或困境。
  • 论功当上客:论功,评说功劳;当上客,应当受到尊重的客人。
  • 扶光:指挑灯杖,用来扶持灯光。
  • 高堂不夜天:高堂,指高大的厅堂;不夜天,形容灯光照得如同白昼。
  • 士子:指读书人。
  • 漏迟迟:漏,指古代的计时器;迟迟,形容时间过得很慢。
  • 草芥: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 委尘泥:委,丢弃;尘泥,指污浊的泥土。
  • 不遇:指不得志,没有遇到赏识的人。

翻译

太阳离开明亮的地方,就会停止在水中,事物的起源和结果都符合变化的道理。就像那些极度疲劳或处于困境中的人,评说他们的功劳时,应当受到尊重。

有时挑灯杖在宴会上,能使高大的厅堂如同白昼般明亮。有时挑灯杖在书案旁,能照亮读书人三万卷的书籍。

然而,当事情完成,时间慢慢流逝,主人困倦入睡,不再知道挑灯杖的存在。它就像微不足道的东西被丢弃在污浊的泥土中,虽然有一点功劳,但谁还会记得它呢?

人生不得志也是如此,只看主人如何对待罢了。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挑灯杖的比喻,深刻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和世态炎凉。挑灯杖在需要时能发挥巨大作用,但一旦功成身退,便被遗忘和抛弃。诗中“离明坎则止”和“出处契易理”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必然性,而“焦头与烂额”则形象地描绘了困境中的挣扎。最后,诗人以挑灯杖的命运隐喻人生的不遇,表达了对世态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王佐

明广东海丰人。永乐中举人。入国子监,以学行闻。擢吏科给事中。器宇凝重,奏对详雅,为宣宗所知,超拜户部侍郎,巡视太仓、临清、德州诸仓积弊。正统七年进尚书,调剂国用,节缩有方。死于土木之变。 ► 3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