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悼亡答钱象先

两度穿针赋悼亡,新诗读罢重彷徨。 楼空祇叹蛛交网,河断难教鹊作梁。 泪化去年衣上血,愁添今夕鬓中霜。 流黄月冷机纱寂,空使词人叹七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穿针:指七夕节时女子穿针乞巧的习俗。
  • 悼亡:哀悼亡者。
  • 彷徨:徘徊不定,心神不宁。
  • 蛛交网:蜘蛛结网,形容家中空寂,无人打扰。
  • 鹊作梁:传说七夕时鹊鸟会搭成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 流黄:指黄色的丝织品,这里可能指月光下的织物。
  • 七襄:指织女星,传说中织女能织出美丽的云锦。

翻译

两次在七夕节穿针乞巧,写下悼念亡者的诗篇,读完新诗后更加心神不宁。 楼阁空空,只能叹息蜘蛛结网,河流阻断,难以指望鹊鸟搭桥。 去年的泪水已化作衣上的血迹,今夜的忧愁又增添了鬓角的霜白。 月光下的织物冷清,机杼声寂,空让词人叹息织女星的寂寞。

赏析

这首作品在七夕这个充满浪漫与哀愁的节日背景下,表达了深切的悼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通过“穿针”、“蛛交网”、“鹊作梁”等意象,巧妙地融入了七夕的传统元素,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后两句通过对“衣上血”和“鬓中霜”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岁月的无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亡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进(一作江阴)人,移居苏州,字伯谷,号玉遮山人。十岁能诗,既长,名满吴会。吴门自文徵明后,风雅无定属,稚登尝及徵明门,遥接其风,擅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为同时代布衣诗人之佼佼者。闽粤人过苏州者,虽商贾亦必求见乞字。万历中征修国史,未上而史局罢。曾编散曲为《吴骚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吴郡丹青志》、《奕史》《吴社编》及《尊生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