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东园梦与张东所同榻讲中庸鸢飞鱼跃孟子所过者化二言未竟而觉诗以纪之

四年未卜果同心,一夜园亭□□衾。 壤隔东西原不远,不教风雨□相寻。 鸢鱼入究□皆的,神化何思语更深。 觉后真成庄子蝶,几时扶病过东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bǔ):预料,预测。
  • (qīn):被子。
  • 壤隔:地理上的距离。
  • 鸢鱼:指《中庸》中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比喻自然界的和谐与自由。
  • :深入探讨。
  • :明确,清晰。
  • 神化:指《孟子》中的“所过者化”,意指圣人的德行能够感化周围的人。
  • 庄子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比喻梦境与现实的模糊界限。
  • 扶病:带病,抱病。

翻译

四年来未能预料到我们真的能心心相印,一夜之间在园亭中共盖一被。 虽然地理上的距离隔开了我们,但风雨并未阻挡我们相寻的脚步。 我们深入探讨《中庸》中的“鸢飞鱼跃”和《孟子》中的“所过者化”,话语深刻而意义深远。 醒来后,我真觉得自己像是庄子梦中的蝴蝶,不知是梦是醒,何时我能带着病体,穿过东林去见你。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学问探讨的热忱。诗中,“四年未卜果同心”一句,既显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意外的惊喜。后文通过“鸢鱼入究□皆的,神化何思语更深”展现了两人在学问上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的碰撞。结尾的“觉后真成庄子蝶”则巧妙地运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梦境界限的模糊感受,以及对再次相聚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文人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情感。

方献夫

明广东南海人,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中授礼部主事,调吏部员外郎,旋从王守仁问学,谢病归西樵山中,读书十年。嘉靖初还朝,以议大礼称帝意,骤进少詹事。累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持论和平,而舆论视为奸邪,连被劾。又见帝恩威不测,三疏引疾归。有《周易传义约说》、《西樵遗稿》。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