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七夕

今夜河星昨夜秋,水光如练月如钩。 离鸾泣向梧桐树,灵鹊声归翡翠楼。 东海微云晴不起,西山爽气暑全收。 百年俯仰三千界,谁似仙郎不白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乞巧节,庆祝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 河星:指银河,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
  • 水光如练:形容水面波光粼粼,如同细密的丝带。
  • 离鸾:指分离的凤凰,比喻离别的夫妻或情侣。
  • 灵鹊:传说中七夕时帮助牛郎织女相会的喜鹊。
  • 翡翠楼:装饰华美的楼阁,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居所。
  • 东海微云:东海上的薄云,形容天气晴朗。
  • 西山爽气:西山的清凉气息,形容气候宜人。
  • 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时间的短暂。
  • 三千界:佛教用语,指宇宙的广大无边。
  • 仙郎:指仙人,这里比喻长寿不老的人。

翻译

今夜的银河与昨夜的秋空相似,水面波光如同细密的丝带,月光则像一弯新月。离别的凤凰在梧桐树下哭泣,而喜鹊的声音则归向装饰华美的楼阁。东海上的薄云使得天气晴朗无云,西山的清凉气息让暑气全消。在短暂的人生中,谁能像仙人一样不老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景象,通过银河、月光、离鸾、灵鹊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诗中“水光如练月如钩”一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美景,而“离鸾泣向梧桐树”则抒发了离别的哀愁。最后两句“百年俯仰三千界,谁似仙郎不白头”,则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邦畿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王隼父。明末副贡。隐居罗浮。以诗名。有《耳鸣集》。 ► 4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