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菩提树:佛教圣树,相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悟道成佛。
- 戒坛:佛教中举行受戒仪式的地方。
- 禅侣:共同修行的僧侣。
- 芙蓉:荷花。
- 劫火:佛教用语,指世界毁灭时的火灾。
- 鳌背:传说中海中巨龟的背,这里比喻大地。
- 残碑:残破的石碑,常用来象征历史的遗迹。
- 马蹄:这里指马蹄形的痕迹,比喻历史的痕迹。
- 竹篱:用竹子编制的篱笆。
- 新粉:新涂的白色粉末,这里指新粉刷的墙壁。
翻译
在菩提树的北面,戒坛的西边,禅侣们相互依偎,共同栖息。 苔藓喜欢幽静,沿着地面绿意盎然,荷花与人的高度相宜,宜日宜人。 看着劫火归于大地,寻找着残破的石碑和马蹄痕迹。 今夜的月亮正圆,尚未缺损,新粉刷的竹篱不妨题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禅院景象,通过“菩提树”、“戒坛”等佛教元素,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中“苔藓喜幽”、“芙蓉宜日”等句,以自然景物映衬出禅侣们清静的修行生活。后两句则通过“劫火”、“残碑”等意象,隐喻历史的沧桑,而“有月今宵圆未缺”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