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彦时谢得圭之建上

· 王恭
才子溪行秋兴深,仙舟同汎复同心。 也知王粲偏能赋,谁识稽康更解琴。 驿馆夜残明候火,市楼霜晓度寒砧。 遥怜别后阳春调,客里何人为赏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fàn):同“泛”,漂浮。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 稽康:即嵇康,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音乐家,擅长弹琴。
  • 驿馆: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 候火:守候的火光,这里指驿馆夜间的灯火。
  • (zhēn):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 阳春调:指高雅的音乐或诗歌。

翻译

才子在秋天的溪边行走,兴致盎然,与仙舟一同漂浮,心意相通。 也知道王粲特别擅长作赋,谁能理解嵇康更懂得弹琴。 驿馆夜深时,灯火依旧明亮,市楼在霜降的早晨传来寒砧声。 遥想别后的高雅音乐,在旅途中,有谁能够欣赏这美妙的音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日溪边的景色,通过才子与仙舟的同行,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心灵的契合。诗中提及王粲与嵇康,分别以其文才和音乐才能作为比喻,赞美了友人的多才多艺。后两句通过驿馆的灯火和市楼的寒砧声,营造出一种旅途中的孤寂与思念。结尾的“阳春调”与“赏音”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欣赏与对知音难寻的感慨。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