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沧洲游浯水便登方广岩

· 王恭
闽山西来多法园,溪西一道通仙源。 林花贝叶相辉映,道林凿齿皆清言。 遥岩二月霜花积,千丈垂萝袅烟碧。 水帘风卷半空寒,石室云来万山白。 真僧不见宾头卢,片月孤峰色相癯。 六时天乐闻钟磬,百尺风潭写画图。 仙舟此别饶佳趣,岂学悠悠向平去。 林僧定扫壁间苔,山人况有惊人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浯水: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方广岩:地名,可能指一处岩石或山峰。
  • 法园:指佛教寺庙。
  • 溪西:溪流的西边。
  • 仙源:比喻清幽美好的地方,常指隐居或神仙居住之地。
  • 林花:树林中的花朵。
  • 贝叶:指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多罗树叶书写佛经而得名。
  • 辉映:互相映照。
  • 道林:指道士或隐士居住的林子。
  • 凿齿:指隐士或道士,因其常在山林中凿石为居而得名。
  • 清言:高雅的言谈。
  • 遥岩:远处的岩石。
  • 霜花:指霜冻形成的美丽图案。
  • 垂萝:垂挂的藤萝。
  • 袅烟碧:形容烟雾缭绕,呈现出碧绿色。
  • 水帘:瀑布如帘幕般落下。
  • 石室:山中的石洞。
  • 云来:云雾缭绕而至。
  • 万山白:形容山峰被云雾覆盖,显得一片白色。
  • 真僧:真正的僧人。
  • 宾头卢:佛教中的罗汉之一。
  • 色相癯:形容景色清瘦、幽静。
  • 六时:佛教中指一天分为六个时辰。
  • 天乐:天上的音乐,比喻美妙的音乐。
  • 钟磬:寺庙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 风潭:风中的水潭。
  • 写画图:描绘成图画。
  • 仙舟:比喻船只,这里指乘船游玩。
  • 岂学:岂能学习。
  •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或态度悠闲。
  • 向平:向着平坦的地方。
  • 壁间苔:墙壁上的苔藓。
  • 山人:隐士。
  • 惊人句:令人惊叹的诗句。

翻译

闽山西边有许多佛教寺庙,溪流的西边有一条通往仙境的小道。树林中的花朵与佛经相互辉映,道士和隐士在林中凿石居住,他们的言谈高雅。远处的岩石上积满了二月的霜花,千丈高的藤萝在烟雾中摇曳,呈现出碧绿色。瀑布如帘幕般半空落下,带来寒意,石洞中的云雾缭绕,使得万山显得一片白色。真正的僧人不见了,只有孤峰上的月亮显得清瘦幽静。一天中的六个时辰都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和钟磬声,百尺高的风潭如画般美丽。乘船游玩此地,充满了乐趣,怎能学习那些悠闲地向平坦地方去的人呢。林中的僧人定会清扫墙壁上的苔藓,而我这个山人还有令人惊叹的诗句。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闽山溪西的幽美景色和仙境般的氛围,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诗中“林花贝叶相辉映”等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佛教文化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后文通过对“真僧”、“天乐”等元素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诗的神秘感和超脱感,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