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

· 寒山
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 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 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 莫怪今憔悴,多愁定损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吁嗟(xū jiē):叹息声,表示哀叹或感慨。
  • (wèng):一种陶制的容器,常用来盛水或食物。
  • (zèng):古代用来蒸食物的器具。
  • 蓬庵(péng ān):简陋的草屋。
  • 漏榻(lòu tà):漏雨的床榻。

翻译

唉,我既贫穷又多病,因此失去了朋友和亲人的联系。 家里的瓮里常常没有饭吃,甑中也常常积满了灰尘。 住在简陋的草屋里,雨水时常漏进来,床榻也难以容身。 不要惊讶我现在如此憔悴,多愁善感肯定损害了我的健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寒山贫困和孤独的生活状态。通过“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这样的具体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困境。同时,“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进一步以环境描写加深了这种贫困和无助的感受。最后两句“莫怪今憔悴,多愁定损人”则是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无奈接受和自我安慰,表达了一种超脱和淡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凄凉,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哲理思考。

寒山

寒山

寒山,字、号均不详,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3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