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初对暮雨

淅沥生丛筱,空濛泫网轩。 暝姿看远树,春意入尘根。 点细飘风急,声轻入夜繁。 雀喧争槿树,人静出蔬园。 瓦湿光先起,房深影易昏。 不应江上草,相与滞王孙。
拼音

所属合集

#正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淅沥 (xī lì):形容雨声细小而连续。
  • 丛筱 (cóng xiǎo):密集的小竹子。
  • 空濛 (kōng méng):形容雾气或细雨朦胧的样子。
  • 泫网轩 (xuàn wǎng xuān):指屋檐下滴水的网状结构。
  • 暝姿 (míng zī):昏暗中的姿态。
  • 尘根 (chén gēn):尘土,比喻世俗。
  • 雀喧 (què xuān):麻雀的喧闹声。
  • 槿树 (jǐn shù):木槿树,一种常见的灌木。
  • 瓦湿 (wǎ shī):瓦片被雨水打湿。
  • 相与 (xiāng yǔ):一起,共同。
  • 滞王孙 (zhì wáng sūn):指被滞留的贵族子弟。

翻译

细雨淅沥地落在密集的小竹丛中,朦胧的雾气使屋檐下的网状结构显得模糊。 远处的树木在昏暗中隐约可见,春天的气息渐渐渗入尘世之中。 细小的雨点随风飘扬,急促而密集,夜晚雨声更加频繁。 麻雀在木槿树上争斗喧闹,而人们静静地走出菜园。 湿漉漉的瓦片反射出先前的光亮,而深邃的房间则显得更加昏暗。 不应该让江边的草与被滞留的贵族子弟一同停留。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春初傍晚的雨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中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活动。诗中“淅沥生丛筱,空濛泫网轩”等句,巧妙地运用了拟声和视觉描写,传达出雨天的静谧与朦胧美。后句通过对“雀喧”与“人静”的对比,以及“瓦湿光先起,房深影易昏”的细腻刻画,进一步加深了雨夜的宁静与深远。结尾的“不应江上草,相与滞王孙”则带有隐喻意味,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境遇的感慨。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3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