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紫骝(liú)马:一种毛色为紫红色的骏马。
- 侠客:古代指行侠仗义的武士。
- 周游:四处游历。
- 金鞭:装饰华丽的马鞭。
- 蛇弓:形状弯曲如蛇的弓。
- 白羽箭:箭尾装有白色羽毛的箭。
- 鹤辔(pèi):像鹤颈一样细长的马缰绳。
- 赤茸鞦(qiū):红色的马鞍垫。
- 发迹:指人开始显贵或事业开始兴盛。
- 南海:泛指南方地区。
- 北州:泛指北方地区。
- 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 画地取封侯:意指立下战功,被封为诸侯。
翻译
侠客喜爱四处游历,手持金鞭驾驭着紫色的骏马。 他手持蛇形的弓,箭尾装饰着白色羽毛,马缰绳细长如鹤颈,马鞍垫是鲜艳的红色。 他从南方开始显贵,长啸着向北方进发。 匈奴尚未被消灭,他立志在战场上立下功勋,被封为诸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侠客的英勇形象,通过对其装备和行动的描述,展现了他的豪迈与志向。诗中“紫骝马”、“金鞭”、“蛇弓”、“白羽箭”等意象,都富有浓厚的武侠色彩,体现了侠客的英勇与不凡。结尾的“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更是凸显了侠客的报国之志和雄心壮志,表达了诗人对侠客精神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杨炯
杨炯,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