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森然:形容竹子茂密的样子。
- 清兴:清雅的兴致。
- 馀:同“余”,剩余。
- 俗物:指世俗之物,庸俗的事物。
- 羁旅:长期寄居他乡。
- 襟:胸怀,心境。
翻译
几竿竹子茂密地生长,形成了幽静的竹林。 半间屋子因此充满了清雅的兴致,窗边留下了一片午后的阴影。 庸俗的事物无法进入视线,而好书却能触动心灵。 不知为何忘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这片竹林有着相同的心境。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竹林的静谧与清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书香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超脱。诗中“森然几竿竹,密密茂成林”描绘了竹林的茂密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半室生清兴,一窗馀午阴”则进一步以室内外的景致对比,突出了竹林带来的宁静与雅致。后两句“俗物不到眼,好书还上心”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和对知识的追求。结尾“底事忘羁旅,此君同此襟”则巧妙地将竹林与诗人的心境相联系,表达了与竹林共鸣的情感。

杨炯
杨炯,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