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代指京城中。
- 屡:多次。
-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 言笑:说笑。
- 方:即将。
- 离忧:离别的忧愁。
- 宽:消散、缓解。
- 破涕:停止流泪、破涕为笑。
- 蜀路:去蜀地的路,梓州在蜀地,这里指友人前去任职的路途。
翻译
在京城的河道边为你送别,你骑的远行之马屡屡徘徊不肯离去。我们即将再没有一起说笑的日子,离别的忧愁在我心中难以释怀。我举起酒杯暂且为你劝酒,让你停止哭泣暂且欢乐一场。分别之后清风拂面的夜晚,我定会思念远在蜀地、行路艰难的你。
赏析
这首送别诗情感真挚深沉,通过描写送别的场景与内心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开篇“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描绘出在京城河边送别的画面,连征马都徘徊不前 ,侧面烘托出离别的不舍氛围。“言笑方无日,离忧独未宽”直白地说出分别之后再难有相聚言笑之时,离别忧愁萦绕心头难以排解。“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一个“聊”字和“暂”字,生动体现出为了不让友人过度悲伤,想用劝酒来冲破此刻的哀愁,营造短暂欢乐的无奈之举。最后“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想象分别后的夜晚,清风明月之下,思念着在蜀地艰难赶路的友人,以景结情,韵味悠长,将绵绵的思念之情蕴含在对友人路途艰难的牵挂之中,让这份送别之情更显真挚动人 。

杨炯
杨炯,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