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骢(cōng)马:青白色相杂的马。
- 帝畿(jī):京城及其周围地区。
翻译
青白杂色的骢马毛色似带连钱,长安的侠义少年骑着它。京城地区平坦如水面,官道笔直如弓弦。夜晚用宝玉装饰车轴,秋天用金属铸就马鞭。任凭风霜侵袭自己保护自己,无论是困厄还是显达都听任上天安排。
赏析
这首诗以骢马为喻,描绘了一位长安侠少年的形象以及他的心境。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骢马和侠少年,展现出一种英姿飒爽的气质。中间两句描述了京城地区的平坦和官道的笔直,从侧面烘托出一种秩序和规整。“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这两句则通过对车轴和马鞭的装饰描写,显示出华贵的气息。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境遇如何,都能坦然面对,听凭天命。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开阔,既有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杨炯
杨炯,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