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效陶

· 曹邺
落第非有罪,兹山聊归止。 山猿隔云住,共饮山中水。 读书时有兴,坐石忘却起。 西山忽然暮,往往遗巾履。 经时一出门,兼候僮仆喜。 常被山翁笑,求名岂如此。 齿发老未衰,何如且求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落第:科举考试未中。
  • 兹山:此山。
  • :暂且。
  • 归止:归宿,停留。
  • 隔云住:住在云雾缭绕的地方,形容山高。
  • 坐石:坐在石头上。
  • 遗巾履:遗失头巾和鞋子,形容时间过得快,不觉间东西已不在原处。
  • 经时:经过一段时间。
  • 兼候:同时等待。
  • 僮仆:仆人。
  • 山翁:山中的老人,指隐士。
  • 齿发:牙齿和头发,代指年龄。
  • 老未衰:年纪虽老但身体未衰。
  • 何如:不如。
  • 求己:自我修养,不求外物。

翻译

科举未中并非罪过,我暂且在这山中停留。山猿住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我们共饮山中的清泉。读书时偶有兴致,坐在石头上竟忘了起身。西山忽然间已是暮色,常常遗失头巾和鞋子。经过一段时间才出门,同时等待仆人的欢喜。常被山中的老人嘲笑,追求功名岂能如此。年纪虽老但身体未衰,不如且自我修养。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淡漠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落第非有罪”一句,即表明了诗人对科举失利的超然态度,认为这不是什么罪过,而是一种自然的归宿。诗人在山中与山猿为邻,共饮山泉,享受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读书时的兴致和坐石忘起的情景,描绘了诗人沉浸于学问和自然之美的状态。西山暮色的描写,以及遗失巾履的细节,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随意。最后,诗人通过山翁的嘲笑,表达了对功名的不屑,认为与其追求外在的名利,不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我修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学。

曹邺

曹邺

曹邺,字邺之,桂州(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洋州刺史、祠部郎中等职务。 ► 110篇诗文

曹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