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后作
大道不居谦,八荒安苟得。
木中不生火,高殿祸顷刻。
谁将白帝子,践我礼义域。
空持拔山志,欲夺天地德。
轵道人不回,壮士断消息。
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
鼎乱阴阳疑,战尽鬼神力。
东郊龙见血,九土玄黄色。
鼙鼓裂二景,妖星动中国。
圆丘无日月,旷野失南北。
徒流杀人血,神器终不忒。
一马渡空江,始知贤者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 顷刻:极短的时间。
- 白帝子:指秦二世胡亥,传说他是白帝之子。
- 礼义域:指遵循礼义的国家或地区。
- 拔山志:比喻极大的决心或力量。
- 天地德:指天地的自然法则和道德。
- 轵道: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神器:指帝王的权力象征,如玉玺等。
- 忒:差错。
翻译
大道从不自居谦逊,四面八方的边远地区怎能安于苟且得过且过。木头中不会自然生火,但高大的宫殿却可能顷刻间遭遇灾难。
是谁让白帝之子,践踏了我们的礼义之地。空有拔山的雄心壮志,却想要夺取天地的道德法则。
轵道的人不再回来,勇士的消息被切断。父母的尸骨成了柴薪,虫蛇互相吞食。
鼎中的混乱象征着阴阳的疑惑,战斗耗尽了鬼神的力量。东郊的龙流血,九州的土地变成了玄黄色。
战鼓破裂,日月无光,妖星震动了中国。圆丘上没有了日月,旷野中失去了南北方向。
徒劳地流淌着杀人的血,帝王的权力象征最终不会出错。一匹马渡过空旷的江面,才知道贤者也可能成为贼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道德沦丧的时代景象。诗人通过对“大道”、“八荒”、“高殿”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和对道德沦丧的痛心。诗中“白帝子”、“礼义域”等词语,暗指了秦二世胡亥的暴政和对礼义的践踏。后半部分通过对战争、混乱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和对道德重建的渴望。